文档详情

从传播学视角看姚明时代.doc

发布:2017-06-11约1.67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从传播学视角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姚明退役引起的社会关注度都远远超过了一个普通运动员本身。那么,姚明为何如此引人关注?他的巨大影响力又到底来自哪里? 一个姚明和他所缔造的“姚时代”,不仅拉动了就业消费,更拉近了中国和世界的距离。他是西方人眼中“移动的长城”,是美国人眼中的“民间大使”。他的使命感、责任感,他的风度气质,都足以成为年轻人的标杆;他对祖国的热爱,他的乐善好施、与人为善,温文尔雅,都让人感动和温暖。正是凭着这样的品格,姚明让西方人睁开双眼,开始审视地球另一端的世界。  “明谢”,姚明谢幕,意味着他的人生从此开启另一扇大门,中国人和中国体育的“姚时代”终究成为翻过去的一页,且已听不到“下回分解”。 姚明的转身,给世界留下了一个真实的中国。这样的“姚时代”无与伦比。 传播学理论蕴含其中 自身素质姚明具有良好的天赋、过硬的技术外,他遵循了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模范地执行了社会的道德规范。姚明认识到了“娘家人”的重要性,NBA更看重的是中国这块潜力无限的市场,他身后的十多亿球迷才是他最大的财富。所以尽管火箭的主场叫“丰田中心”,尽管有价值1.6亿的广告费,姚明仍然拒绝为其作形象代言人。媒体给予姚明大力关注,而这种大力关注源于这么几个原因:首先,媒体愿意写,因为姚明有卖点,有新闻价值;其次是媒体也能写,不仅是因为政府对姚明持支持的态度,而且对姚明的积极关注也是一种弘扬爱国的主旋律的体现,媒体也都一直努力在塑造姚明的文化交流使者的身份;因此,各种媒介全息式报道形成了一种合力,这种合力不仅仅体现在一种量的增加,而且参与讨论的愈多,也就越容易产生新的议题,引起更多关注。而且在新媒体环境里,在传者和受者界限日益模糊的情况下,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现在“娱乐至死”成为一个新的口号,从以丑出位的凤姐、芙蓉姐姐,从疯狂的选秀到网络的恶搞,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大众狂欢的局面,从这点来说,姚明是“生而逢时”。而这种局面,显示的是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社会心态,人们也面临的是更加轻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且在这种环境下更容易出名的并非是通过传统的仕途之路或者具备文韬武略、安邦治国的才能的人,而更多的是在娱乐界,如影视、体育等领域起步的小人物,是更适合、能利用这个在新兴媒体时代环境下的普通大众。“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该理论告诉我们,传媒组织决定着什么样的信息能够进入大众传播渠道。研究显示,市场标准是信息选择中“把关”的重要标准,如果大众传媒所提供的信息背离主流价值观,势必会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政府毕竟才是国家的领导者,是国家权威的代表,政府的态度、倾向在决策和舆论上的影响往往是致命的,而这种影响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必然存在的。政府也认识到了姚明在中美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中国驻美国大使杨洁篪(现任外交部长)就曾给姚明起了一个外号——中美交往的民间大使。在最初姚明加盟火箭的时候,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篮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信兰成在接受采访时也指出在不影响到国家队赛事的前提下支持姚明赴美,而且对于一些不重要的比赛国家也表示了对姚明的体谅,甚至前中美两国人江泽民和老布什会晤时也谈到姚明,并邀请姚明前去合影。1980年之后出生的中国人的普遍偶像。与以往的港台明星不同,姚明吸引人的不是姣好的面容或者嘹亮的歌喉,而是他身上中国人传统的美德——谦虚、勤奋、爱国、自律。姚明用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来影响一代人的成长,带起良好的风潮。从姚明的成功能够看到“文化兴体”的趋势。人们通过看姚明的比赛开始了解体育行业,了解体育人,并开始关注其中深层次的内容。姚明之后,还没有哪个体育人士能给中国社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姚明让体育成为社会的主流之一,使体育与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公益事业更大地融合,甚至让体育与政治联姻。当有一天我们看不到姚明在这么多舞台上出现时,我们才会慢慢体会到他带给这个社会的财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