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洞开挖及支护施工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料场交通洞开挖及支护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述:
1、工程概况:
料场交通洞所处位置在大坝右岸,进口位于石料场附近,出口位于陈家大沟弃渣场一级堆渣堆渣平台附近,交通洞出口布置一条与坝后“之”字道路的连接道路,作为大坝填筑和砼运输的主要通道。料场交通洞进口高程1295.0m,出口高程1255.0m,交通洞长1498m,最大纵坡为2.73%,洞身断面为10×7.1m(宽×高)马蹄型,衬厚0.5m,后期需进行封堵。洞内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厚30cm,行车道宽9m,两侧分别设置0.4m的盖板排水沟和0.6m人行通道。为了满足料场交通洞及大坝右岸坝肩施工的要求,料场交通洞设置一条施工支洞。料场交通洞洞身开挖从出口向进口方向掘进,施工支洞施工与主洞相交后,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再向主洞进口和出口方向增开两个工作面进行施工。
2、地质情况:
料场交通洞前部分围岩为永宁镇组第一段(T1yn1)中厚层灰岩夹泥质灰岩,隧洞埋深75.0~183.0m,岩石风化弱,节理裂隙较发育,局部岩溶发育为不良地质段,分别穿过F2与F9号断层,开挖后大部分洞段围岩稳定性较好,少部分稳定性较差。围岩类别为Ⅲ~Ⅴ类围岩。后部分围岩为(T1f2-3-3)紫红色薄至中厚层泥质粉砂岩,(T1f2-3-2)灰色中厚层细砂岩,T1f2-3-1)紫红色薄至中厚层泥质粉砂岩夹中厚层灰色细砂岩,(T1f2-2)紫红色薄至中厚层泥质粉砂岩与薄至中厚层灰色细砂岩互层。隧洞埋深110~164.0m,岩石风化弱,节理裂隙较发育,开挖后围岩基本稳定至稳定性较差。围岩Ⅲ-Ⅴ类围岩。
3、施工区域的气象条件:
工程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主要受北方西伯利亚气流影响,天气较为寒冷;夏季受印度洋孟加拉湾西南暖湿气流和西太平洋的海洋性气候影响,湿润多雨。同时流域地处云贵高原,地势较高的高原面与地势低洼的河谷区气候有明显差异,地势较高的西部具有高原气候特征。工程区多年平均气温13.3℃,极端最高气温36.4℃,极端最低气温-10.1℃。多年平均降水量854.2mm。
4、主要工程量:
料场交通洞主要工程量见下表
料场交通洞
编号 项目名称 单位 工程量 备注 1 土方开挖 m3 1053 2 石方开挖 m3 10220 3 石方洞挖 m3 111710 4 喷混凝土 m3 2908 5 钢支撑 t 260 6 地面锚杆 根 460 7 地下锚杆 m3 4470 8 钢筋制安 t 1066 包括钢筋网制安 9 C20衬砌混凝土 m3 11024 说明:工程量以实际发生量计。
5、进度计划
料场交通洞出口到进口方向围岩段落划分为:
Ⅴ类:K1+468.975-K1+388.910(80.07米)
Ⅲ-Ⅴ类:K1+388.910-K0+878.982(509.93米)
Ⅳ类:K0+878.982-K0+673.762(205.22米)
Ⅴ类:K0+673.762-K0+640.189(33.57米)
Ⅳ类:K0+640.189-K0+571.601(68.59米)
Ⅲ-Ⅴ类:K0+571.601-K0+025.391(546.21米)
Ⅴ类:K0+025.391-K0+000(25.39米)
施工支洞与交通洞连接桩号为K0+715.673。
料场交通洞为本合同段的控制性工程,施工支洞与主洞连接桩号为K0+715.673,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在支洞与主洞连接后,增开两个工作面,(即往主洞进、出口各增开工作面)根据以上围岩情况结合洞身开挖施工方法,料场交通洞进度计划:K1+468.975-K1+388.910段为上、下两台阶开挖施工方法,上台阶开挖每循环进尺控制在0.8-1.0m,按照24小时施工,每天2个循环,进尺共计1.6-2.0米,下台阶与上台阶错开10-15m,紧跟同步施工,全断面开挖及锚喷支护计划60天完成;与此同时计划施工支洞洞挖支护完成,与主洞相接,立即增开两个工作面,K1+388.910-K0+715.673段两个工作面施工,K0+715.673-K0+571.601一个工作面施工,综合计算全段面开挖及锚喷支护计划70天完成;K0+571.601-K0+025.391段全段面开挖及锚喷支护计划90天完成;K0+025.391-K0+000段全段面开挖及锚喷支护计划15天完成;综合分析统计,料场交通洞计划235日历天(约8个月)贯通。
二、施工临建规划:
1、施工便道
料场交通洞20m3/min的空压机组,满足洞内施工需求,供风管采用Φ150钢管制作安装,供风管线路沿出口进洞方向左侧布置。
5、材料堆放场地
材料堆放按照不同工作面需求进行划分,同时对不能混装的材料要分批分类堆放,材料必须按要求进行下垫上盖的方式存储。常用的临时材料堆放在料场交通洞出口施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