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学论-1中学生物学课程.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 生物学课程的科学性和技术性 实验性 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 领导的态度 生物学教师对实验的认识 教师的素质 科学方法仍是非常薄弱环节 实验条件不均衡 教师实验教学之误区 生物科学的现代性 生物学科的现代性: 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内容 思想性:科学与人文 伦理问题 1932年,奥尔德斯.赫胥林耐人寻味地预言了人类非自然生殖过程及其社会后果(《奇妙的新世界》)。 1978年,法国人罗维克(D.Rorvik),《人的复制》。 《奇妙的新世界》 奥尔德斯.赫胥林 在这部书中,他设想在这个幻想中的社会里,人类的生殖完全在试管器皿中进行,由人对卵子和精子进行操纵,按照社会的需要生产出不同类型的人。 《人的复制》罗维克(D.Rorvik) 罗维克在书中介绍美国一位百万富翁,想以无性繁殖的方法得到一个与他一模一样的复制品作为他的后代。在科学家的帮助下,终于实现了他的愿望:将他的体细胞核植入到去核的受精卵中,在体外发育到胚泡时植入一位妇女的子宫中继续发育,最后分娩出一个男婴。 生态问题 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 《寂静的春天》1962 1991年,美国科学家进行了一个耗资巨大规模空前的“生物圈二号”实验。“生物圈二号”是一个巨大的封闭的生态系统,位于美国亚利桑拿州,大约有两个足球场大小。 1991年,8个人被送进“生物圈二号”,本来预期他们与世隔绝两年,可以靠吃自己生产的粮食,呼吸植物释放的氧气,饮用生态系统自然净化的水生存。但18个月之后,“生物圈二号”系统严重失去平衡:氧气浓度从21%降至14%,不足以维持研究者的生命,输入氧气加以补救也无济于事;原有的25种小动物,19种灭绝;为植物传播花粉的昆虫全部死亡,植物也无法繁殖。 严重的工具主义倾向 教学内容的广泛性 生物种类及其地域分布的多样性 生命自然界的多层次性 生命自然界是一个复杂的网络 人既是生物学研究的主体又是客体 教育价值的多重性 教学方法与途径的多样性 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地位 生物学科在国外 托马斯·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 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 :“生物学在要求能有一席之地——在名副其实的教育计划中占据重要地位时,并不需要辩护士。” 美国:人们把生物学称为“科学的女王”,是每个公民都应学习的学科,而不是只为升大学的学生所开设,其教学总时数高达360学时。 匈牙利:从小学到高中的十二年的基础教育中,有十年开设生物学课。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高中阶段生物学授课时数达240学时,实践课达80学时。 英国:学生也普遍反映:同物理、化学相比,他们对生物学更感兴趣。 生物学科的重要性 基础学科 生物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是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工农业生产、新技术革命,与有关的应用科学及其它自然科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农(农业、农民、农村)问题 卫生保健 环境保护 现代生物技术正在影响人类的未来 现代生物技术为人类带来了美好的前景和福祉 生物科学的科学思想和学科方法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 生物科学的“双刃剑”效应 生物学科兼有多种教育功能 生物学教育对基本科学素养的培养价值 通过各种观察、实验等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获得生命科学知识,还能促进他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通过生物学史,对建立学生正确的科学观、价值观、人生观、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生物学研究人体这一特点,还可以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意趣、行为、健康、适应性等方面进行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生物学教育对人文精神培养的价值 近年来,人类正在对科技理性主义进行反思,作为这种反思的结果,当前科学的发展出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互相渗透和融合的趋势: 20世纪60-70年代的课程改革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并关注到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 80年代后,科学教育的目的由培养科学家(精英教育)转变为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大众教育),由此开始关注科学教育的人文性方面。形成的共识是科学是一种文化,对人类的发展来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 生物学教育的审美育人价值 美育——“陶冶情操”——归属于德育? 20世90年代以来,教育界从人的的发展角度来看美育,认为美育是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其功能是“审美育人”。 “美育”与“德智体”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