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传播学讲稿第四章.doc

发布:2017-06-11约1.34万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 [教学重点] 。 [教学难点] 。 [导入语] ???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研究传播过程有多种多样的视角,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历时性考察,即按照时间序列考察传播活动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演化;另一种是共时性考察,即对传播活动的结构、环节和要素进行解剖和分析。前者属于纵向过程研究,后者属于横向过程研究。本节主要从第二种视角出发,首先对传播的基本过程及其特点做一个简述。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传播的基本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这些基本要素都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小张对小李说:“明天放假,我们去春游吧?”小李点头答应了。 这是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面对面协商性传播事例。在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三个明显的要素:一是传播者(小张),二是讯息(协商内容),三是受传者(小李)。这三个要素是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重要前提条件。施拉姆认为,传播至少要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但是,仅有上述三个要素尚不足以构成一个现实的传播过程,也就是说,还必须要有使这三个要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或渠道,即媒介。在上面的例子中,由于谈话是在面对面的情况下进行的一般不容易意识到媒介的存在。但即便在面对面的传播当中,媒介也是存在的,只不过它属于自然的声波或光波,我们平时意识不到它罢了。如果换成打电话,媒介的必要性就十分明显了,如果没有电话机和电话线路,是不能进行传播的。 有了上述四个要素以后,一个物理学意义上的传播过程基本上具备了成立的条件,但对考察人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传播学来说,这个过程仍然不算完整。以上面的例子而言,小张说的话如果没有得到小李的反应和反馈,这个过程仍然是残缺的,只有作用而没有反作用。换句话说,在传播学中,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应该把受传者的反应和反馈包括在内。 综上所诉,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 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一个人在发出讯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收讯息时则又在扮演受传者的角色。 3.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 讯息(message)一词,在中文中也译成“消息”、“文告”等等,这是一个与信息(information)意思相近又有微妙区别的概念。一般来说,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例如.甲向乙发电报希望乙马上回来,由于差错在电文中只写了一个“速”字。这个“速”字可以是一个信息,但不是讯息,只有“速归”才能构成一条讯息。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现实生活中的媒介是多种多样的,邮政系统、电话系统、大众传播系统、互联网系统,都是现代人常用的媒介。 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 反馈(Feedback)本来是电子工程学上的名词,指发出去的电波的回流。在人类传播研究中,反馈是指受传者接受信息后,运用符码将自己的感受、评价以及愿望和态度向传播者所作出的反应。但是,这种反应通常不会像传播者发送信息那样由受传者自觉地回授给传播者,需要传播者有意识地从受传者那里获取。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反馈实际上指的是传播者获知其预期的受传者是否接受或真正接受信息的过程。 如果说信息传达与信息接受构成了信息传递过程,那么反馈信息的传达与接受则构成了信息反馈过程。正是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构成了传播者与受传者彼此沟通、相互作用、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的信息交流过程。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反馈是传播者用以及时调整和控制下一步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