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专题讲座-如何理解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doc

发布:2017-06-09约2.53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14年春季学期 网络教育《专题讲座》 ------学习报告 所选专题 如何理解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学生姓名 _ 郑美娜 专 业 英语 年 级 2012年秋 学习中心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奥鹏 报名编号 T0859201102001209000006 专题教师姓名 范军 (以上信息必须详细填写)   2014年08 月 24 日 正文:如何理解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我们都在建设和谐社会,都在以人为本的从事教育,作为一名预备党员,结合海岛教育的实践,我对和谐社会的理解是这样的: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这个重大判断符合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和国家的这种性质,决定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们具有不断促进和谐、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证。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逐步深入、逐渐清晰、不断深化的。 今天,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的,决定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决定了我们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主要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法,通过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的调整和改革,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决定了社会和谐是我国社会矛盾存在和解决过程的基本形态,也就是说,我国社会在本质上是和谐的。但是,这种和谐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和谐,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追求的价值目标,又是持续推进、不断实现的历史过程。 3、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注意把社会和谐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探索。 建国后不久,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充分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生活主题。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实际上就把实现社会和谐纳入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结合新的实践明确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为我们党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层面思考社会和谐问题进一步打开了视野。按照唯物史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社会和谐是互为一体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说到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意义上就是不断健全、完善和优化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和谐的程度越高,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越趋于合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就体现得越充分。 我们党对和谐社会理论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逐步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如,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遇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我们党深刻地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又提出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重要执政任务,要求“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