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简答论述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名词解释题:
1、赫克斯海默尔反应; 钩体病患者在接受首剂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后,可因短时间内大量钩体被杀死而释放毒素, 引起临床症状的加重反应, 常见为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称为赫克斯海默尔反应。
2.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clinical infection),病原体进入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3.传染期:传染病患者有传染性的时期。
4.传染源: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5.街毒株即野毒株,是从自然条件下感染的人或动物体内分离到的病毒毒株,特点为致病力强,自脑外途径接种后,易侵入脑组织和唾液腺内繁殖,潜伏期较长。
6. 机体免疫力增强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
四、简述题
1.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有以下特征:
(1)流行性: 按传染病流行的强度与广度可分为散发性发病、流行、大流行与暴发流行。
(2)季节性: 不少传染病的发病率每年有一定的季节性升高。主要是由于气温的变化与媒介昆虫的繁殖或传播方式易于实现有关。
(3)地方性: 有些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由于中间宿主的存在、地理条件、气温条件、人民生活习惯等原因,常具有地方性。
(4)外来性: 某些传染病在国内或地区内原不存在,可由国外或外地而来的外来人口或物品从流行区带入。
(5)人群分布性: 有的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可与年龄、性别、职业密切相关。
?2.霍乱的诊断标准:①凡有吐泻症状,粪培养有霍乱弧菌生长者;②流行区人群,凡有典型症状,但粪培养无霍乱弧菌生长者,经血清抗体测定效价呈4倍增长,亦可确诊为霍乱;③在流行病学调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及接触史,可诊断为轻型霍乱。
3、普通型流脑的临床表现是:在临床上可分为四期,即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和恢复期。多数患者无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主要表现为急起寒颤高热头痛,全身中毒症状,皮肤黏膜瘀点瘀斑是该期最具特征性的表现。脑膜炎期仍有高热等毒血症症状,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脑膜刺激征,甚至出现谵妄、意识障碍及抽搐症状。恢复期患者体温逐渐降低至正常,皮疹消失,少数出现唇疱疹。
4.霍乱的治疗原则:①按肠道传染病隔离,直到症状消失后6天,并隔日粪便培养1次,连续3次,如阴性可解除隔离。②静脉或口服补液并纠正电解质。③按患者呕吐情况给流质或禁食。④抗菌治疗。⑤对症治疗,辅以抗菌药物或抑制肠道分泌药物。
5.人被可疑动物咬伤后的伤口处理。
伤口处理:尽快用20%肥皂水或0.1%苯扎溴铵(季胺类消毒液)反复冲洗至少半小时(季胺类与肥皂水不可合用),力求去除狗涎,挤出污血。冲洗后用70%乙醇擦洗及浓碘酒反复涂拭,伤口一般不予缝合或包扎,以便排血引流。如有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血清,则应在伤口底部和周围行局部浸润注射。此外,尚要注意预防破伤风及细菌感染。
6.简述伤寒主要护理诊断
体温过高(体温40℃左右)——与伤寒沙门菌感染所致毒血症有关。
便秘(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腹胀)——与肠蠕动减弱、活动量减少有关。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呕吐、高热、食欲减退)——与进食减少、消耗过多有关。
潜在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
有传播感染的可能——与伤寒沙门菌从粪便中排出有关。
五、分析题:
1.患者女性,16岁,因发热4天后皮肤巩膜黄染7天,于1989年3月15日扶行入院。
患者于3月4日受凉后发热,体温39℃左右,伴有头痛咽痛,身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胀痛及右上腹隐痛,曾诊断为“上感”及胃病,给以银翘片及胃舒平治疗,4天后热退,精神食欲稍好转,但旁人发现皮肤黄染,病后大便稀,无黏液,无明显里急后重,2天前大便呈黄白色,现已呈黄色,病后尿呈黄色,渐变为浓茶样,量中等,无皮肤瘙痒及咳嗽吐痰等症状,无出血倾向。
既往体健,其母HBsAg(+),无长期服药史,未到过湖区,同学中有类似患者多人。
体检:体温37℃,脉搏70/分,呼吸20/分,血压100/70mmHg,发育营养可,皮肤巩膜明显黄染,皮肤未见出血点,肝掌及蜘蛛痣,全身表浅淋巴结不大,颈软,心肺正常,腹软,肝在肋下1.5cm质软,压痛,表面光滑,脾可及0.5cm,质软,压痛,胆囊区无压痛,肾区无叩痛,膝反射存在,病理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色素124g/L,白细胞5.8×109/L,中性粒细胞0.62,淋巴细胞0.3;尿常规:尿蛋白(―),镜检正常,胆红素(+),尿胆原(+);粪常规正常
问题:
(1)此例患者最可能的诊断及诊断依据?
(2)请提出正确治疗意见。
答:(1)该例患者的最可能诊断是:急性黄疸型肝炎,甲型肝炎可能性大。
依据:①有明显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