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课件(新版)新人教版选编.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学目标:
1、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重难点:
1、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2、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课时计划:3-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简介作者及背景
2、了解封建科举制度
3、解题、体裁常识
二、初读感知
1、自读,正字正音
2、说说读懂了什么?(1)这篇小说写的是什么年代的事?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
(2)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开头三段起什么作用?
3、讨论交流,分析文章脉络
三、学习第一部分
1、说说本文写了哪些人物?分析人物担任的角色及特征。
2、“我”在文中有何作用?
3、可以看出,孔乙己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
4、前三段描写对孔乙己出场有什么作用?
5、小结
;第二-四课时
一、复习引入
二、学习第二部分
1、为表现人物, 《孔乙己》这篇小说选取了5个生活片断,请概括
2、归纳概括。说说,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再读思考: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分析他的地位。
(2)分析刻画人物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并找出相应的句子。
(3)文中还有几处也间接交待了孔乙己的地位?
(4)研讨作者为什么给主人公取名为“孔乙己”并以此为题?
4、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5、《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6、分析笑的艺术效果
三、赏析作品语言精练、深刻、生动传神之处
四、作业
;第一课时;鲁迅;文学常识 ;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院试:一般童生(不管年龄大小)在县或府里参加院试,考取的为“生员”,叫“进学” ,也就是中了秀才。
乡试:秀才再到省会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的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解(jiè)元”,二至十名称“亚元”。
会试:乡试后第二年在京城礼部举行,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参加者是贡士,考中称“进士”。前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
;一:题解;小说的一般常识:
1、小说的三要素:
2、故事情节通常包括
3、环境包括
4、小说根据篇幅可分为
;读准字音 ;解释词语 ;1.这篇小说写的是什么年代的事?
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
2.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开头三段起什么作用?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写“我”这个12岁的小伙计有什么作用? ;想一想;;掌柜对长衫主顾惟恐侍侯不周
对短衣帮则能欺则欺;二、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孔乙己》这篇小说选取了5个生活片断,展示了生活在畸形社会中的孔乙己的畸形性格,有力地批判了黑暗社会及其科举制度。
;;酒客嘲笑孔乙己没有“进学”;;;;分析思考讨论;人物描写方法;哀其不幸;;分析孔乙己的地位;作者为什么给他取名为“孔乙己”并以此为题?;思考讨论文章的“笑”;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 第二次是孔乙己第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勾画出这些人麻木冷漠的嘴脸,社会的黑暗悲凉。酒客们还取笑孔乙己偷书,孔乙己自欺欺人的辩驳更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 第三次是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和之乎者也的听不懂的话又引起众人的哄笑。文章以哄笑更能渲染悲凉的意味。 ; 第四次是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在年幼无知的孩子的面前才能得意忘形地乐一乐,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分豆的动作和语言突出孔乙己迂腐可笑的穷酸相。而孩子们的笑则是天真无邪的笑。 ; 第五次是孔乙己第二次出场,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子了,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毫无人性,当时社会人跟人冷漠无情。;孔乙己; 笑的艺术效果 ;讨论本文的中心思想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一生悲惨遭遇的描述,控诉了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民众的精神麻木、思想愚钝。;哀其不幸;赏析作品语言精练、深刻、生动传神;赏析作品语言精练、深刻、生动传神;“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分析: “大约”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