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说历史·2014届】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与繁荣——隋唐、宋元(581—1368).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2014-03-07 第三讲: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与繁荣——隋唐、宋元(581年—1368年) 隋唐(581年—907年) 宋元(960年—1368年) 近3年广东卷考点分布 2010:T14,唐代谏官制度(选择题) 2011:T13,科举制(选择题) T14,三教合一(选择题) 2012:T14,三省六部制(选择题) T39,科举制(主观题) 2013:T14,宋明理学 聚焦考点 (2010?广东文综?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题眼:唐、宋谏官职能变化; 考点:古代皇权加强; 解析: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聚焦考点 (2011?广东文综历史?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总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题眼:“隋唐以前”、“此后” 考点: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解析:隋唐以前的选人制度主要考察的是门第高低,即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开始推行了科举制度,使得人们可以科举,即政府以所谓“才能”做为标准选拔人才,官府的谱局等逐渐消失。 聚焦考点 (2011?广东文综历史?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题眼:“儒者”“道士” “僧人”“虚构的” 考点:三教合一; 解析:从材料中描述,直接可将B、C、D三个选项排除。 聚焦考点 (2012?广东文综历史?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 题眼:“如果宰相制度尚未废除” 考点:君主专制的加强; 解析:材料之意:宰相制度条件下,宰相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君权,选A。 聚焦考点 (2012?广东文综历史?39)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自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 (2分) 制度:科举制。 聚焦考点 (2013·广东文综历史·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先假定承认对方(辩论赛常用的方法),接着一个“但”字表示转折,我方认为:“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显然“仁义”自在“我心”。不读书识“理”,照样“堂堂正正”做人,原来“理”在每个人的“心”中。 考点剖析 核心概念: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谏院;通判;坊市制;三教合一;宋明理学; 命题角度: 以唐、宋文化现象为切入点考查时代特征,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2014热点: 长效热点: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宋明理学; 时事热点:廉政建设与官吏选拔; 1、隋唐(581年—907年) 总体特征:政治上,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多有建树;经济上,封建经济空前繁荣;文化上,形成中华文化圈;对外关系上,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交往频繁。 具体特征:(自己动手归纳整理) 政治:三省六部制;藩镇割据;科举制; 经济:农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