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知识点总结二.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总结
一、审察内外
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辨证求因
病证结合,以证为主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证”和“症”和概念
“证”指的是一组症状群,这类症状具有相同的性质,或由某一共同的病机所引起。辨证就是对疾病的本质作出决定
如:痰热壅肺证肾阴虚证卫分证
三、四诊合参
四诊并重,不可偏废
第三节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
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闻—听声音、嗅气味
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
切—诊脉和按诊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二)八纲
(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
辨证的方法
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第四节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一、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二、博览群书:以教材为主,兼看一些其它书籍
三、参加临床实践: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
望诊注意事项:
(1)光线
(2)动作熟练、敏捷“一望而得”
(3)有步骤、有重点
先全身→分部;上→下,头→足
第一节全身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态
四、望姿态
一、望神
(一)望神的含意: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
的外在表现:生命
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
(二)望神的原理和意义
·先天之精→神←滋养后天之精
·神、精、气三者同盛同衰
·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形健,形健神旺
望神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三)望神的要点
·目光(重点)、神情、气色
·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
得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得神
失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
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
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失神
假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
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假神
1、神气不足:轻度失神虚证患者
2、神志异常
癫--抑郁型(湿痰蒙闭)
狂--兴奋型(痰火扰心)
痫--发作型(肝风挟痰上扰)
望神的注意事项
·1、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印象
·2、做到神形合参
·3、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
·4、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二、望面色
·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
(一)面部色诊原理
面部色诊原理:面部血脉分部丰富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1)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
(2)面色与脏腑有内在联系
(二)面部色诊的意义
1、判断气血的盛衰:
2、识别病邪的性质:
3、确定疾病的部位:
气色正常:脏腑未伤,正气未挫,预
后较好,其病易治
气色不正常:脏腑已伤,正气已虚,
预后不佳,其病难治
色与泽的关系
色与泽,又称“气色”
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
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和津液盛衰
《内经》记载望色的方法
(1)按照五色与五脏对应的关系
青--肝
赤--心
黄--脾
白--肺
黑--肾
按照颜面的脏腑分部位诊图(1)
按照颜面的脏腑分部位诊图(2)
(三)望色十法
(四)常色与病色
1、常色:健康人面部的色泽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
气,有神气
(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
(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常色
2、病色
(1)五色善恶顺逆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
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
·恶色-枯槁、晦暗、暴露
气血匮乏,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
《素问五脏生成篇》
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
白如豕膏、黑如乌羽
青如草兹、赤如血、黄如枳实、
白如枯骨、黑如炲
(2)五色主病
1、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
面色淡青或青黑-阴寒内盛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阳虚衰
面色青灰,突发剧烈心痛-心阳暴脱
眉间、唇周青灰-小儿惊风
五色主病
2、赤色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