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会计电算化概论[吉林省专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培训教师:冯老师
选用教材:《会计电算化初级教程》侯克兴 李长山;1、会计电算化概论
2、会计软件基础
3、会计电算化工作环境
4、Windows XP操作系统基础
5、Office2003基本操作
6、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工作组织
7、会计电算化的会计管理
8、会计软件的操作与应用; 辅导计划时间20--24学时,理论部分讲与练相结合,操作部分操作与辅导相结合。;1.1会计电算化概述
1.2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狭义的会计电算化:也叫电脑会计、EDP(电子数据处理)会计、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会计软件。
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业务处理工作中,用计算机来辅助会计核算和管理,即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
广义的会计电算化:
与实现会计电算化应用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会计电算化的软件开发与应用、人才培训、宏观规划、制度建设、软件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等。
《会计电算化》一词是1981年8月中国会计学会在长春市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提出来的。;会计电算化是一个人机相结合的系统,其基本构成主要包括
1、会计人员
2、硬件资源
3、软件资源
4、信息资源
等要素,其核心部分是功能完备的会计软件资源。;会计人员是会计电算化的主体,包括
1、数据输入人员
2、审核人员
3、操作人员
4、系统管理人员
5、系统维护人员
等。;硬件资源是指进行会计数据输入、处理、存储、传输和输出的各种电子设备。其中
输入设备:键盘、扫描仪
处理设备:主机
存储设备:磁盘机、光盘机
传输设备:交换机、中继器、路由器
输出设备:打印机、显示器;软件资源是会计电算化的核心和灵魂,包括系统软件和会计软件。
系统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
会计软件:专门用于会计数据处理的应用软件。
在会计电算化中,会计软件是最主要的组成要素,没有会计软件的信息系统不能称为会计电算化系统。拥有会计软件是会计信息系统区别于其他一切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因素。;信息资源是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保障。包括
(1)数据文件
用来存储会计信息系统数据的磁性文件,如基础数据文件(会计科目体系、职员档案、部门档案)、历史数据文件(凭证文件、科目余额及发生额文件)等。
(2)会计规范
指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各种制度和控制程序,如软硬件管理制度、数据管理制度、操作人员的管理制度,安全保密制度。;1.促进会计工作效率提高
2.促进会计工作质量提高
3.促进会计人员素质提高
4.促进会计理论的发展;1.初始化工作的内容与性质不同
2.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使用方法不同
3.会计账务处理程序不同
4.会计工作组织机构不同
5.内部控制制度和控制方法不同;手工会计初始化:初始化工作简单、风险小。
(1)建立科目体系
(2)开设账页
(3)登记期初余额
会计电算化初始化:工作量大,且较为复杂,风险大。
(1)会计软件的安装
(2)账套的初始设置
(3)各系统的初始设置
(4)录入各子系统的期初余额; 手工会计:账户分设为总账和明细账,明细账大多仅设到三级账户,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一般都仅为中文。
会计电算化:科目的级数可以设置到6级以上;科目设置上除设置中文科目外,基本采用与中文科目对应的科目代码,提高会计信息的输入效率。;(1)手工会计:
账务处理程序: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等。
核算实质:采用直线式数据处理流程(凭证一明细账一总账一会计报表)
数据处理方法:分散收集、分散处理、重复登记,通过多人员多环节进行内部牵制和相互核对,目的是减少错误和舞弊。
(2)会计电算化:
账务处理程序:采用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核算实质:采用放射式数据处理流程(根据记账凭证和科目余额及发生额直接生成明细账、总账,取消手工会计的很多中间数据处理过程)
数据处理方法:会计电算化对数据采取集中化、统一化、数据共享化的操作方法。;(1)手工会计
工作人员:会计专业人员,
组织机构:结算组、材料组、成本组、工资组等
会计工作模式:分散收集、分散处理、重复登记
(2)会计电算化
工作人员:专业会计人员,系统管理和维护人员。
组织机构:数据采集部门、数据输入部门、数据审核部门、数据分析部门、系统维护部门等。
会计工作模式:集中收集、统一处理、数据共享;(1)手工会计
控制重点是编制记账凭证以后的各个环节,即账簿的登记和报表的编制。
(2)会计电算化
重点控制数据的输入。
内部控制:
1)一般控制(职权控制、运行控制、保密控制和硬件控制)
2)应用控制(输入控制、处理控制、输出控制);*经历的三个阶段:
单项业务处理(50-60年代)、
数据综合处理(60-70年代)、
数据系统处理(70以后,第四代计算机的应用);1)更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