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 7 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ppt

发布:2017-06-01约6.68千字共4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7 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杨习居 7.1 生态影响评价概述 生态影响评价:通过定量提示和观测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 二、生态影响评价中涉及的基本概念 (一)生态学 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的有机和无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学科。 (二)种群 某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的集合体。 (三)群落 生活在某一地域中的所有种群的集合体。 (四)群落演替 在一定地段上,群落由一个类型转变为另一个类型的有顺序的演变过程。 (五)生态系统 生物系统及其生存环境在特定空间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系统。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各环境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结合成一个完整的综合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保护的基本原理 保护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地域的连续性(Tibet railway)、物种多样性、生物组成的协调性(hare)、环境条件匹配性。 保护生态系统的再生产能力(timber, fishery) 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Pulp wood) 关注特殊问题: 珍稀濒危生物生境、水源地、热带雨林、原始森林、生态脆弱带 解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维护生态安全:西部干旱地区沙漠化,华北缺水,广西、贵州的石漠化问题等 7.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性工作 一、评价等级和范围 特殊生态敏感区 具有极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或已有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等。 重要生态敏感区 具有相对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或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如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原始天然林、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 一般区域 除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以外的其他区域。 2.判定步骤 (1)确定工程的占地情况 包括涉及的陆域、水域、永久性占地、临时性占地等。 (2)判断工程所在区域的生态敏感性 (3)依据工程相关情况进行评价工作等级的调整 (二)评价范围的确定 评价范围 (1)划定评价范围的原则和依据是生态因子之间互相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2)评价范围涵盖评价项目全部活动的直接影响区域和间接影响区域。 二、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的筛选 生态影响识别 包括识别作用主体(影响因素)、作用客体(影响对象)、影响的效应。 (1)影响因素识别:要点:①内容全面;②全过程识别;③识别主要工程及其作用方式。 (2)影响对象识别:内容包括:①生态系统及其主导因子;②敏感受保护目标;③主要自然资源;④景观。 (3)影响效应识别:即影响后果与程度识别,主要内容:①影响的性质;②影响的程度;③影响的可能性(直接/间接影响发生的可能性)。 2. 评价因子筛选 在影响识别的基础上进行,目的是建立可行的评价工作方案。应注意把握以下要点: (1)明确拟评价的主要生态因子。 (2)判识可能的影响程度。 (3)法规要求的评价因子必须包括在内。 主要生态问题调查: 调查影响区域内已经存在的制约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 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污染危害等。 指出其类型、成因、空间分布、发生特点等。 (1)资料收集法 收集现有的能反映生态现状或生态背景的资料。 使用资料收集法时,应保证资料的现时性,引用资料必须建立在现场校验的基础上。 表现形式:文字资料和图形资料 时间:历史资料和现状资料 收集行业类别:农、林、牧、渔和环境保护部门 资料性质:环境影响报告书、有关污染源调查、生态保护规划、规定、 生态功能区划、生态敏感目标的基本情况以及其他生态调查材料等。 (2)现场勘查法 应遵循整体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在综合考虑主导生态因子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的同时,突出重点区域和关键时段的调查,并通过对影响区域的实际踏勘,核实收集资料的准确性,以获取实际资料和数据。 (3)专家和公众咨询法 通过咨询有关专家,收集评价工作范围内的公众、社会团体和相关管理部门对项目影响的意见,发现现场踏勘中遗漏的生态问题。 应与资料收集和现场勘查同步开展。 (4)生态监测法 生态监测应根据监测因子的生态学特点和干扰活动的特点确定监测位置和频次,有代表性地布点。 生态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须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生态监测规范和监测标准分析方法;对于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调查,必要时需现场采样、实验室测定。 (5)遥感调查法 当涉及区域范围较大或主导生态因子的空间等级尺度较大,通过人力踏勘较为困难或难以完成评价时,可采用遥感调查法。 遥感调查过程中必须辅助必要的现场勘查工作。 1.图形叠置法 把两个或更多的环境特征重叠表示在同一张图上,构成一份复合图,用以在开发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指明被影响的环境特性及影响的相对大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