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修饰电极催化葡萄糖电化学传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Ni修饰电极催化葡萄糖电化学传感
郭崇阳
长春工业大学
摘要:采用循环伏安法,将Ni离子沉积在玻碳电极上,并对葡萄糖溶液进行测试,测试其膜离子的氧化还原效果,对提高玻碳电极性能进行考究,完善葡萄糖传感的研究。
关键词:葡萄糖;玻碳电极;沉积;扫速;铁氰化钾
1. 引言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紊乱性或内分泌疾病,可诱发肾、心血管、视网膜和神经系统产生多种并发症,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肿瘤,居第三位 被列为世界三大疾病之一。糖尿病在我国发病率也比较高。因此,血液中葡萄糖的精确测定对于糖尿病的诊断和长期护理非常关键。除了临床葡萄糖分析,葡萄糖检测装置也应用于生物技术和食品工业。这种广泛的应用领域大大促进了葡萄糖传感器的发展和多样化。
2. 实验
2.1 实验仪器
KQ-100E型超声波清洗器,Water Treatment 实验室超纯水机,CS电化学工作站,玻碳电极。
2.2 溶液配制
以纯净水为溶剂,配制0.1 mol/L NaOH溶液200ml,10 mmol/L葡萄糖溶液4ml,5 mmol/L K3[Fe(CN)6]与0.1 mol/L KCl混合液25ml,Ni(NO3)2溶液。
2.3 电极修饰
将玻碳电极在润湿成糊状的纳米级Al2O3上抛光成镜面,然后在超声波清洗器中清洗,并将清洗后的电极吹干。然后将玻碳电极置于5 mmol/L K3[Fe(CN)6]与0.1 mol/L KCl混合液中以0-0.6 V,100 mV/s 进行循环伏安扫描2圈,看其活性是否在100mV以内,若合格,再用纯净水清洗并置于纯净水中保护电极,然后在Ni(NO3)2溶液进行沉积,沉积完毕,用水淋洗电极,吹干后测试。
2.4 沉积Ni离子的电极测试
(1)将已沉积上Ni离子的玻碳电极放于3 ml 0.1 mol/L NaOH溶液中进行测量,并依次加入不同体积的10 mmol/L葡萄糖溶液10次进行测量。
(2)将沉积上Ni离子的玻碳电极清洗吹干,置于3 ml 0.1 mol/L NaOH溶液中进行测量,后加入100μL 10 mmol/L葡萄糖溶液,改变扫速测量10次。
3.结果与讨论
3.1 Ni离子在玻碳电极表面的沉积
如图1,实线为放置一段时间的玻碳电极在铁氰化钾中的行为,另两条虚线为两次抛光后玻碳电极在铁氰化钾中的行为,由图可看出其活性已达到要求范围,可以进行沉积。如图2,为Ni沉积曲线,由曲线图可看出,在120s前曲线斜率很大,说明沉积效果很好,当在120s后,曲线近于平整,说明沉积已达饱和,电极沉积完毕,可以用来测量。
图1. 抛光前后玻碳电极在铁氰化钾中的行为 图2. Ni离子沉积曲线
3.2 沉积Ni离子的电极测试
3.2.1 不同浓度葡萄糖溶液的测试
经过测试,如图3,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发现,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Ni氧化峰向右移动,还原峰向左移动,但峰值变化不大,究其原因,发现,在氧化峰右侧的葡萄糖峰值增加,说明有葡萄糖被电极氧化,因而导致Ni的氧化峰和还原峰峰值未有太大变化。
图3. 不同浓度葡萄糖在沉积Ni离子的玻碳电极的测试
为表明图3是否是沉积Ni离子的玻碳电极对葡萄糖作用而产生氧化峰和还原峰,又做了对比试验,以不沉积Ni离子的裸玻碳电极进行测试,发现并无氧化峰和还原峰出现,说明是Ni离子沉积在玻碳电极上发挥的作用(如图4)。
图4. 裸电极的测试
3.2.2不同扫速下的沉积Ni离子的玻碳电极的测试
由于不同浓度的葡萄糖的测试效果并不明显,继而又以固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进行测试,并改变扫速,经过测试,发现(如图5),随着扫速的增加,其测试的峰值也相应的增加并呈现线性关系(如图6)。随着扫速的增加,其峰值增加,说明沉积Ni离子的玻碳电极的活性与扫速有关。
图5. 不同扫速下玻碳电极的测试 图6. 扫速与峰电流线性关系
4. 结论
经过实验测试,我们可以发现,沉积Ni离子的玻碳电极对葡萄糖溶液有一定的传感作用,并比裸的玻碳电极效果要好,而且,其传感作用受到葡萄糖溶液浓度的和循环伏安测试扫速的影响,且与两种因素呈现线性关系。
参考文献:
[1] Guocheng Yang, Erjia Liu, Nay Win Khun, San Ping Jiang. Direct electrochemical response of glucose at nickel-doped diamond like carbon thin film electrodes. 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2008.12,627(2009):51-57.
[2] 彭颐,胡柏林.纳米材料在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上的应用.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