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课件--带下病讲解.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带 下 病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妇产科教研室刘英主治医师 目的与要求 掌握 带下病的定义及带下过多、带下过少的辨 证论治 熟悉 带下病的病因病机。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带下明显增多者称为带下过多,带下明显减少者称为带下过少。 月经期前后、排卵期、妊娠期均有生理性带下增多。 绝经前后白带减少而无明显不适,也为生理现象 一、定义 广义:泛指经带胎产杂等多种妇科疾病 带下 生理 狭义 病理(本章讨论) 二、历史沿革 《黄帝内经·骨空论》首见 “带下”之名。 《金匮要略》 “妇人经水闭不利,······下白物,矾石丸主之” 《诸病源候论》专列“带下候”,明确提出带下病之名,并论述其病因病机。 《傅青主女科》列为首卷,并按五色带分别论述,并认为“带下俱是湿证”。 目的与要求 掌握 带下过多的定义、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熟悉 阴道炎、宫颈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带下过多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者。 西医学的各种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内分泌功能失调(尤其雌激素水平偏高)等疾病引起的分泌物异常,可参考本节论治。 一、定义 病机: 湿邪伤及任带二脉, 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外湿 病因:湿邪 内湿(脾肾肝) 二、病因病机 1、脾虚 素体脾虚 饮食所伤 劳倦过度 忧思过度 损伤脾气 内湿流注下焦 运化失职 伤及任带 带下过多 2、肾阳虚 禀赋不足 房劳多产 年老体虚 久病伤肾 命门火衰肾阳虚损 任带失约 封藏失职肾气不固 精液滑脱 带下过多 3、阴虚夹湿 素体阴虚 年老真阴渐亏 相火偏旺阴虚失守 久病失养 感受湿邪 伤及任带带下过多 4、湿热下注 脾肾虚 内湿 肝郁 湿蕴化热 感受外湿 感受湿热之邪 湿热 流注下焦 损伤任带,带下过多 5、热毒蕴结 摄生不慎 阴部手术消毒不严 热毒直犯 经期产后忽视卫生 热甚化火成毒 热毒损伤任带二脉 湿热遏久成毒 损伤任带 带下过多 带下过多 病史:经期产后余血未净,摄生不洁或不禁房事,或妇科手术后感染邪毒史。 临床表现:带下增多,伴有带下的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阴部瘙痒、灼热、疼痛,或有尿频、尿痛等症状。 检查:妇科检查:急性期有明显的体征 (见表) 辅助检查:明确病原体。 三、诊断要点 带下病常见病种的鉴别 病名 带下特点 检查 滴虫性阴道炎 灰黄或黄绿色稀薄,或呈脓性状,腥臭味,有泡沫 阴道粘膜有红点、镜检见滴虫 念珠菌阴道炎 凝乳样,或豆腐渣样,白或黄 阴道粘膜有白膜、镜检见念珠菌 细菌性阴道炎 淡黄色或血样脓性赤带,质稀 镜检见线索细胞 老年性阴道炎 稀薄淡黄或赤白甚者为脓性 粘膜有出血点或溃疡 淋病性阴道炎 黄色脓样 镜检见淋病双球菌 非淋病性阴道炎 正常或淡黄 细菌培养见支原体、衣原体 宫颈炎 量多或白或黄、脓性或血性 宫颈糜烂、息肉、肥大、宫颈腺体囊肿、慢性宫颈管炎 鉴别 1、带下呈赤色时与经间期出血、经漏 2、带下呈赤白带或黄带淋漓时与阴疮、子宫粘膜下肌瘤 3、带下呈白色时与白浊 带下的量、色、质、气味为辨证要点。 色淡、质稀 虚寒 色黄、质稠 实热 治则:除湿为主 治脾——宜运、宜升、宜燥 治肾——宜补、宜固、宜涩 湿热和热毒——宜清、宜利 四、辨证论治 1、脾虚 妇科主证: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 薄,或如涕如唾,绵绵不断, 无臭。 全身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