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培训资料--带下病-中医妇科学.ppt

发布:2016-08-13约4.64千字共3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 诊断要点 病史:经有卵巢早衰、手术切除卵巢、盆腔放疗、盆腔炎症、反复流产史、产后大出血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抑制卵巢功能等病史。 临床表现:带下过少,甚至全无,阴道干涩、痒痛,甚至阴部萎缩。或伴性欲低下,性交疼痛 ,烘热汗岀,月经错后、稀发、经量偏少,闭经,不孕等。 检查:妇科检查: 辅助检查:阴道脱落细胞检查。 内分泌激素测定 鉴别:引起带下过少的各种疾病的鉴别 1 、卵巢功能早衰 2 、绝经后 3 、手术切除卵巢或盆腔放疗后 4 、席汉氏综合征 5 、严重卵巢炎 四 辨证论治 根本病机:阴血不足 治则:滋补肝肾阴精为主。 佐以养血,化瘀。 1、肝肾亏损证 主证:带下过少,甚至全无,阴部干涩灼痛,或伴阴痒,阴部萎缩,性交疼痛;+肝肾亏损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烘热汗岀,烦热胸闷,夜寐不安,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沉弦细。 治法:滋补肝肾,养精益血 方药:归肾丸(方见崩漏)+知母 肉苁蓉 紫河车 麦冬 加减 若阴虚阳亢,头痛甚者 +天麻 钩藤 石决明 若心火偏盛者 +黄连 炒枣仁 青龙齿 若皮肤瘙痒者+蝉蜕 防风 白蒺藜 大便干结者+生地 玄参 何首乌 2、血枯瘀阻证 主证:带下过少,甚至全无,阴中干涩,阴痒;+血枯瘀阻证(面色无华,头晕烟花,心悸失眠,神疲乏力,或经行腹痛,经色紫黯,有血块,肌肤甲错,或下腹有包块);舌质黯,边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治法:补血益精,活血化瘀。 方药:滋血汤《景岳全书》+丹参 桃仁 牛膝 加减:大便干结者,加胡麻仁 首乌 小腹疼痛明显者,加五灵脂 延胡索 下腹有包块者,加鸡血藤 三棱 莪术 带下病 目的与要求 掌握 带下病的定义及带下过多、带下过少的辨 证论治 熟悉 带下病的病因病机。 一、定义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带下明显增多者称为带下过多,带下明显减少者称为带下过少。 月经期前后、排卵期、妊娠期均有生理性带下增多。 绝经前后白带减少而无明显不适,也为生理现象 关于带下 广义:泛指经带胎产杂等多种妇科疾病 带下 生理 狭义 病理(本章讨论) 二、历史沿革 《黄帝内经·骨空论》首见 “带下”之名。 《金匮要略》 “妇人经水闭不利,······下白物,矾石丸主之” 《诸病源候论》专列“带下候”,明确提出带下病之名,并论述其病因病机。 《傅青主女科》列为首卷,并按五色带分别论述,并认为“带下俱是湿证”。 第一节 带下过多 目的与要求 掌握 带下过多的定义、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熟悉 阴道炎、宫颈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一、带下过多的定义 带下过多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者。 西医学的各种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内分泌功能失调(尤其雌激素水平偏高)等疾病引起的分泌物异常,可参考本节论治。 一、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湿邪伤及任带二脉, 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外湿 主要病因:湿邪 内湿(脾肾肝) 1、脾虚 素体脾虚 饮食所伤 劳倦过度 忧思过度 损伤脾气 内湿流注下焦 运化失职 伤及任带带下过多 2、肾阳虚 禀赋不足 房劳多产 年老体虚 久病伤肾 命门火衰肾阳虚损 任带失约 封藏失职肾气不固 精液滑脱 带下过多 3、阴虚夹湿 素体阴虚 相火偏旺 年老真阴渐亏 阴虚失守 久病失养 感受湿邪 伤及任带带下过多 4、湿热下注 脾肾虚 内湿 肝郁 湿蕴化热 感受外湿 感受湿热之邪 湿热 流注下焦 损伤任带,带下过多 5、热毒蕴结 摄生不慎 阴部手术消毒不严 热毒直犯 经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