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13章 同步原理.ppt

发布:2017-05-31约6.58千字共5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零频点 外同步法与载波同步的插入导频法类似,也是在基带信号频谱的零点处插入所需的位定时导频信号。 13.3.1 外同步法——插入导频法 位同步导频信号在时间轴上的零点要恰好与数据信号的抽样时刻重合,以避免对数据的传输产生影响: 接收端 发送端 消除导频对信号的干扰 13.3.2 自同步法 1、开环同步法: c 延迟T/2 a b 放大限幅 窄带滤波 (1)延迟相乘法 归零脉冲——频谱中包含定时分量,滤波器 不归零脉冲——频谱中不包含定时分量 (c) (b) (a) (2)微分整流滤波法 2、闭环码元同步法 基本原理:将接收信号和本地产生的码元定时信号相比较,使本地产生的定时信号和接收码元波形的转变点保持同步。 “超前/滞后门”同步器 超前门 滞后门 环路 滤波 | ?| | ?| + 压控 振荡 + - u1 u2 |u1| |u2| e=|u2|-|u1| m(t) 门波形 产生 §13.4 群同步 13.4.1 概述 帧的数字信号序列 字?句?帧(群) 在接收端要正确地恢复消息,就必须识别群或帧的起始时刻。 在时分多路系统中,各路信码都安排在指定的时隙内传送。 帧同步:接收端必须产生与字、句、帧起止时间相一致的定时信号。 1、对群同步系统的要求 (1)正确建立同步的概率要大,错误同步的概率要小; (2)初始捕获同步的时间短; (3)即能迅速发现失步以便恢复同步,又要能长期保持正确的同步; (4)专为群同步目的插入的冗余比特要少。 漏同步概率 由于干扰的影响使同步码字中的一些码元发生错误,从而使识别器漏识别已发出的同步码字。 假同步概率 消息码元中出现与所要识别的同步码字相同的码字,会被识别器误以为是同步码字而实现假同步。 群同步平均建立时间 2、性能指标 每一帧首部加一个特殊字符来指明一帧的开始 适用于要求快速建立同步的地方,或间断传输信息并且每次传输时间很短的场合。 要求:非周期序列、具有尖锐的自相关函数 信息码组 同步码组 信息码组 信息码组 信息码组 同步码组 同步码组 群同步码 取±1 13.4.2 连贯式法——集中插入法 解:利用公式。 j=0时, 1 1 1-1-1 1-1 1 1 1-1-1 1-1 j=1时, j=-1时, |j| 0 1 2 3 4 5 6 ≥7 R(j) 7 0 -1 0 -1 0 -1 0 例 计算n=7的巴克码序列“+++--+-”的自相关函数R(j)。 七位巴克码的自相关函数 P418:表13-1 巴克码组列表: 表中各码组的反码(即正负号相反的码)和反序码(即时间顺序相反的码)也是巴克码。 N 巴克码 1 + 2 ++, +- 3 ++- 4 +++-, ++-+ 5 +++-+ 7 +++――+- 11 +++―――+――+- 13 +++++――++-+-+ 巴克码识别器 判决 相 加 0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1 输出 输入 码元 移位寄存器输出全1 相加输出+7 与门限+6比较大于输出 13.4.3 分散插入法 分散插入法的群同步码都很短。 在数字电话系统中常采用“10”交替码,即在同步码元位置上轮流发送二进制数字“1”和“0”。 信息码组 信息码组 信息码组 同步码元 同步码元 同步码组 同步码元 同步码元 缺点: 失步后同步恢复时间较长。 在接收端,为了找到群同步码的位置,需要按照其出现周期搜索若干个周期。 1、移位搜索法 1)对接收码元逐个考察,若考察的第一个接收码元就发现它符合群同步码元的要求,则暂时假定它就是群同步码元; 2)再等待一个周期后,考察下一个预期位置上的码元是否还符合要求。若连续n个周期都符合要求,就认为捕捉到了群同步码; 3)若第一个接收码元不符合要求或在n个周期内出现一次被考察的码元不符合要求,则推迟一位考察下一个接收码元。直至找到符合要求的码元并保持连续n个周期都符合为止;这时捕捉态转为保持态; 4)在保持态,同步电路仍然要不断考察同步码是否正确,但是为了防止考察时因噪声偶然发生一次错误而导致错认为失去同步,一般可以规定在连续n个周期内发生m次(m n)考察错误才认为是失去同步。这种措施称为同步保护 新码元进入 老码元输出 检验是否 “1”和“0”交替 08 0 07 x 06 x 05 x 04 x 03 x 02 x 01 x 16 1 15 x 14 x 13 x 12 x 11 x 10 x 09 x 24 0 23 x 22 x 21 x 20 x 19 x 18 x 17 x 32 1 31 x 30 x 29 x 28 x 27 x 26 x 25 x 40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