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新学案】2015高中历史总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整合 人民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人民版)总复习专题整合: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1.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2.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进一步改造——魏晋至隋唐: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
4.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5.批判和继承——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诸子百家中对立的观点和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诸子百家中相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思想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差异
思想
比较项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 欧洲启蒙思想 历史条件 政治 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走向衰落,封建专制却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西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 文化 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 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内容 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批判封建制度,并为之设计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影响 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对后来的辛亥革命起了一定的影响 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对亚洲革命运动也起了一定作用
话题: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儒家思想时考时新
1.2013年4月1日,癸己年尼山春季祭孔大典在曲阜尼山隆重举行。右图是尼山春季祭孔大典上“学童读论语”。
2.从文明的传承视角看儒家文化
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一种“聪明、智慧、坚韧、勤奋、开拓进取、爱好和平”的内在精神。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和民族前途,加深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等角度立意命题,是近年高考命题关注的热点。
1.孔子思想主张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孔子思想 人文精神 “仁”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人文精神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敬鬼神而远之” 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有教无类” 体现了教育平等的观念,保证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作用
思想主张 作用 评价 “儒学独尊” 思想统一、国家安宁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适应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服从统治 发挥儒家的仁政 减轻农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改善人民生活 “三纲五常” 为人处事的标准
3.多角度看待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1)唯物史观角度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