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传染病总论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传染病 方法 流行病学 病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要点 辅助检查 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要点 预防 目 录 总论 病毒性肝炎 艾滋病 肺结核 其他常见传染病 概 述 传染病: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在人体内以及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所产生的有传染的疾病。 寄生虫病:由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 第一节 传染病总论 一、传染与免疫 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三、传染病的特征 四、传染病诊断和治疗原则 五、传染病的预防 一、 传染与免疫 (一)传染 概念:又称感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 传染过程的表现 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1、传染过程的表现 2、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这两个因素。 1、病原体的侵袭力 2、病原体的毒力 3、病原体的数量 4、病原体的变异性 (二)免 疫 变态反应 保护性免疫反应分为 二、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一)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 (二)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3个条件 1、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病人 (2)、病原携带者:健康、恢复期、隐性感染者。 (3)、受感染的动物:动物源性传染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通过一定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 (1)空气飞沫传播 (2)经水传播 (3)经食传播 (4)接触传播:直接、间接(常见) (5)虫媒传播 (6)经土壤传播 (7)垂直传播 3、易感人群: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易于感染的人。 (二)、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社会因素 三、 传染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传染病所特有的征象,是用作确定传染病的基本条件,也是传染病与其它疾病的主要区别。(一体五性)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主要特征之一) 3、有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散发性、流行、大流行、暴发流行。 4、有免疫性(病毒:持久性免疫、细菌) (二)、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2、复发与再燃: 复发: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 再燃:有些患者在恢复期时,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发热时。 (1)潜伏期(诊断和检疫的重要依据) (2)前驱期(非特异性的。1-3天)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病情恶化,并发症) (三)、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1、发热: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 2、皮疹:是很多传染病的特征之一。 发疹传染病 包括:皮疹和粘膜疹 出疹时间:水痘(分布躯干)和风疹于病程第1日,猩红热于病程第2日、天花(面部及四肢)于病程第3日、麻疹(粘膜斑、耳后、面部,躯干,四肢)于病程第4日、斑疹伤寒于病程第5日、伤寒于病程第6日出疹)。 3、毒血症状(概念) 毒血症: 菌血症: 败血症: 脓毒血症: (四)临床类型 临床过程长短:急性、亚急性、慢性 轻重:轻型、中型、重型、爆发型 临床特征:典型、非典型。逍遥型(极轻者) 四、 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一)传染病的诊断(早) 传染病的诊断需综合分析以下三方面的资料: (一)、流行病学资料(重要地位) (二)、临床资料(问诊,体格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资料(确诊依据) (二)、传染病的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早期治疗、防治结合、病原治疗、对症治疗。 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隔离、护理、心理疗法 2、病原治疗(治疗关键) 3、对症治疗 4、支持治疗:纠正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 5、中医治疗:温病 五、 传染病的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1、患者:四早2、接触者3、带菌动物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1.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 2.提高特异性免疫力: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3.药物预防 传染病学 * 传染病学 * 传染病学 感染的五种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 (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3)显性感染(临床感染) (4)病原携带状态(带菌者、带病毒者、带虫者):传染源、病原体排出体外 (5)潜伏期感染: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 上述5种感染表现,可随病程进展不断发生变化,如显性感染治疗不彻底,可转变为病原体携带者等。 1、非特异性免疫 屏障作用:外部屏障、内部屏障 吞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