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导管维护.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静脉导管的维护
静脉导管分类
外周静脉导管(PVC)
中心静脉导管(CVC)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输液港(PORT)
外周静脉导管(PVC)
外周静脉导管(浅静脉留置针)它是由钢制针芯、软的套管及塑料针座组成。
穿刺时将外套管和针芯一起刺入血管中,当套管送入血管后,抽出针芯,仅将柔软的外套管留血管中进行输液的一种输液工具。
中心静脉导管(CVC)
中心静脉导管是把一根导管从体表(颈内静脉、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刺入深部血管内,使其尖端到达中心静脉特别是上腔静脉的方法,保证药液可以输入,减少对静脉和皮肤的刺激。成为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安全输液及静脉营养支持的途径。
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尖端位置: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应放在上腔静脉的下1/3段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位置不正确可引起心律失常、血栓、心包压塞等。因此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常规接受胸片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用于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
置管途径
颈内静脉
锁骨下静脉
贵要静脉
颈外静脉
头臂静脉
股静脉
输液港(PORT)
又名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是一种植入体内的长期静脉输液装置,由供穿刺的注射座和插入静脉的导管系统构成,自锁骨下缘锁骨中外1/3处进入锁骨下静脉,并在导丝的指引下将导管放入血管,导管头端的最佳位置是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的地方;导管留置后,再建立皮下隧道和皮袋,用于输注各种药液、补液、营养支持治疗、输血、血样采集等。
外周静脉导管优缺点
优点
操作简单
保护血管
减轻病人痛苦
提高工作效率
缺点
留置时间短(72小时)
血管选择性强
活动局限性
静脉炎
外周静脉导管(PVC)
注意事项:
宜选择上肢静脉作为穿刺部位,避开静脉窦、关节部位以及有疤痕、炎症、硬结等静脉
选择静脉时,成人不宜选择下肢静脉,儿童不宜首先头皮静脉。
接受乳房根治术和腋下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应选健侧肢体进行穿刺,有血栓史和血管手术史的静脉不应进行置管。
穿刺前先将留置针与输液皮条连接、排气。
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时穿刺处的皮肤消毒范围直径应≥8cm,应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再进行穿刺。
观察滴速,发现穿刺针眼处如有渗血、渗液时,立即重新消毒,更换敷贴
外周静脉导管(PVC)
更换透明敷贴后,记录当时穿刺日期
留置时间一般以3d为宜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更换敷料时,对穿刺部位要严格,消毒由内向外作圆周状消毒,保持足够的消毒时间,勿用手触摸穿刺部位以防感染
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
尽量避免肢体下垂,防血液回流阻塞
检查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有无红、肿、热、痛及静脉硬化情况,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不宜经留置针输液包括:持续腐蚀性药物治疗、肠外营养、PH值低于5或高于9的液体或药物等。
静脉留置针不应常规用于采血,短期应用除外。
不得在置有留置针的一侧肢体上端使用血压袖带和止血带
外周静脉导管(PVC)
穿刺成功后无菌透明敷贴以穿刺点为中心固定。
留置针延长管u型固定,肝素帽要高于导管尖端,且与血管平行,做好标识。
应告知患者穿刺部位出现肿胀、疼痛等异常不适时,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留置针固定
无张力持膜
塑形:稳妥固定导管
自内向外抚压整片敷料
边撕边框边按压
记录胶带辅助固定
1
2
3
4
5
延长管呈U型固定, 肝素帽高于导管尖端,用高举平台法固定
高举平台法固定步骤1
高举平台法固定步骤2
伤口敷料固定肝素帽
透明敷料固定肝素帽
连接管交叉固定
中心静脉导管优缺点
优点
外周血管差的患者
留置时间较长(15-30天)
抢救时大量、迅速扩容
刺激性药物可用
缺点
操作专业性强
身体条件要求
并发症(感染、气胸、脱管等)
中心静脉导管适应症
严重创伤、休克及急性循环机体衰竭等危重病人。
需要长期输液或经静脉抗生素治疗者。
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患者。
需要大量、快速输血、输液的病人,或测定中心静脉压
进行危险性较大的手术患者
外周穿刺困难者。
需经静脉输入高渗溶液或强酸强碱类药物者。
中心静脉导管禁忌症
CVC置管后观察
滴速:液体经中心静脉导管的重力滴速可达80滴/min以上,如果发现重力滴速很慢应仔细检查导管固定是否恰当,有无打折或移动。如经导管不能顺利抽到回血,可能导管自静脉内脱出,或导管有血凝块,此时应考虑在对侧重新置管。
液体泄漏:当导管老化,折断或自静脉内脱出时,都可造成液体自导管的破损处或经皮点外漏。如发现上述情况,应立即更换导管。因导管一旦破裂,整个输液系统的严密性就遭到破坏,如不及时将导管拔除,容易造成微生物的侵入而导致败血症。
CVC置管后护理
导管护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