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练习气候.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地理概况与主要分区
■ 辽宁 徐作满 王丽梅
【命题趋向剖析】
考情布局
地形、地势与气候 河流、湖泊 农业区位及环境影响 工业区位及环境影响 城市区位
2.命题趋向
分析近三年新课标卷及各省试卷,中国区域地理的命题多以某热点区域图为载体,结合社会时事、科技成果、重点工程建设、环境问题及治理等内容,注重对学生读图分析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命题跨度大(地理知识与原理紧密依托于必修教材内容)、角度多、立意新,时代性特征明显增强。从内容上看,中国位置、疆域、行政区、人口和民族等内容属于冷考点。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海洋)、工农业发展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重要考点和难点,已经由单纯的考查地理常识向提供地形图、轮廓图,并以经纬网定位来考查区域特征,而且注重自然和社会要素间的相互影响及作用,不同区域特征的对比与分析类题目略有上升趋势。从题型上来看,不仅在选择题中经常出现,而且频繁出现在各省高考试卷中的综合题部分,且分值较大。
【考点交汇精讲】
热点一:中国地理概况
1.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影响
地形、地势 影响
①地形多样,山区面积广大。②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向海洋倾斜①地形的多样性导致了气候的多样性,进而形成多样性的生态环境,为农业的多种经营创造了条件。②广大的山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森林、草场、水能和旅游资源。
③西高东低的地势利于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地区,北方冷空气可长驱南下,有利于形成降水,利于农业生产。
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大河东流,沟通了东西水运,同时在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水能。①多山的地形阻隔了交通,不利于人们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②山地比重大、耕地比重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①冬季北方白昼短,正午太阳高度低,获得热量于南方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全国高温、南北温差小②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弱。
降水特征 空间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渐少。原因:①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②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弱,降水稀少。 时间变化: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年际变化大。原因:①夏季受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影响,冬季受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影响,所以夏秋季节降水多。②夏季风强弱不稳定,所以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大。 3.中国河流水文特征
地区 代表河流 补给 水文特征
东北 黑龙江、
松花江 春季冰雪融水、
夏季降水补给 水量丰富(流经湿润半湿润地区)、汛期较短(有春汛、夏汛)、含沙量小(森林茂密)、结冰期长(位于中温带、寒温带)。 秦淮
以北 辽河、海河、
黄河 春季冰雪融水、
夏季降水补给
水量较小(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汛期短(雨季短)、含沙量大(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冰期短(位于暖温带)。 秦淮以南 长江、珠江
夏季降水补给
水量丰富(降水量大,流经湿润区)、汛期长(雨季长)、含沙量小(流域内植被好)、无冰期(流经亚热带,冬季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 西北 塔里木河 高山冰雪融水 水量较小、汛期短、含沙量大(植被差)、冬季断流(气温低,冰川融水少)。 4.主要地区的农业
地区 耕作制度 主要农作物 东北地区 一年一熟 春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甜菜 华北地区 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 冬小麦、棉花、花生、苹果等 长江流域 一年两至三熟 水稻、冬小麦、棉花、油菜、柑橘、茶 华南地区 两年三熟至一年三熟 水稻、甘蔗、菠萝等 西北地区 一年一熟 春小麦、棉花、温带水果 青藏高原 部分地区一年一熟 春小麦、青稞、豌豆 [特别关注]
解答中国地理的许多试题时,心中都要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基本学科思想,抓住中国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如中国地形地势对河流、气候、交通、农业、人口等有重大影响;气候对农业、植被影响较大;山地地形可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可形成向心状水系;东部为季风气候,农业为种植业,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西部为高山高原地区,交通不便,气候干旱,农业为灌溉农业;锋面雨带移动带来各地的旱涝灾害;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工业生产、土地资源分布与农业生产都有密切的关系等等。
热点二:中国主要分区地理环境特征比较
1.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位
置
范
围
地
形
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汾河谷地、渭河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江南丘陵、两广丘陵、南岭、珠江三角洲、雪峰山、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武夷山、台湾山脉、巫山、横断山。 农
业 东北平原: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甜菜、商品谷物农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