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空中接口技术与性能_2分解.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LTE空中接口技术与性能 (2);
LTE物理层架构
LTE的OFDM技术
LTE物理层其它技术
;1 概述;2 LTE的需求指标;●降低建网成本,实现从R6的低成本演进; ●实现合理的终端复杂度、成本和耗电; ●支持增强的IMS(IP多媒体子系统)和核心网; ●追求后向兼容,但应该仔细考虑性能改进和向后兼容之间的平衡; ●取消CS(电路交换)域,CS域业务在PS(包交换)域实现,如采用VoIP; ●对低速移动优化系统,同时支持高速移动; ●以尽可能相似的技术同时支持成对(paired)和非成对(unpaired)频段; ●尽可能支持简单的临频共存。 ;3 LTE物理层标准化进展;3.1 双工方式和帧结构 ;3.2 基本传输和多址技术的选择;大部分厂商因为对OFDM的上行峰平比PAPR(将影响手持终端的功放成本和电池寿命)有顾虑,主张采用具有较低PAPR的单载波技术。另一些公司(主要是积极参与WiMAX标准化的公司)建议在上行也采用OFDM技术,并用一些增强技术解决PAPR的问题。经过激烈的讨论和艰苦的融合,3GPP最终选择了大多数公司支持的方案,即下行OFDM,上行SC(单载波)-FDMA。;上行SC-FDMA信号可以用“频域”和“时域”两种方法生成,频域生成方法又称为DFT扩展OFDM(DFT-S-OFDM);时域生成方法又称为交织FDMA(IFDMA)。采用哪种生成方法尚未确定,但大部分公司支持采用DFT-S-OFDM技术(如图1所示)。这种技术是在OFDM的IFFT调制之前对信号进行DFT扩展,这样系统发射的是时域信号,从而可以避免OFDM系统发送频域信号带来的PAPR问题。;上行传输方案选择:DFT-S-OFDM
调制结构图;上行解调结构图;下行传输技术OFDM;;OFDM原理; OFDM并行的子载波而言,由于符号周期展宽,多径效应造成的时的基本思想是将高速的数据流分解为多路并行的低速数据流,在多个载波上同时进行传输。对于低速延扩展相对变小。当每个OFDM符号中插入一定的保护时间后,码间干扰几乎就可以忽略;与传统的多载波调制(MCM)相比,OFDM调制的各个子载波间可相互重叠,并且能够保持各个子载波之间的正交性。
;IFFT/FFT计算量 (基2算法):;OFDM系统满足Nyquist无码间干扰准则。但此时的符号成型不象通常的系统,不是在时域进行脉冲成型,而是在频域实现的。因此时频对偶关系,通常系统中的码间干扰(ISI)变成了OFDM系统中的子载波间干扰(ICI)为了消除ICI,要求OFDM系统在频域采样点无失真。 ;OFDM优势;OFDM技术风险;LTE物理层其它技术;QoS参数和测量;
NodeB有待调度的负载量;
等待重传的数据;
UE的CQI反馈;
UE能力;
UE睡眠周期和测量间隙/长度; 系统参数,如带宽和干扰水平。
;上行调度与下行相似,但上行除了可以采用调度来分配无线资源外,还将支持基于竞争(Contention)的资源分配方式。
调度操作的基础是CQI反馈(当然CQI信息还可以用于AMC、干扰管理和功率控制等)。CQI反馈的频域密度应该是最小资源块的整数倍,CQI的反馈周期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LTE还未确定具体的CQI反馈方法,但反馈开销的大小将作为选择CQI反馈方法的重要依据。 ;链路自适应:
下行链路自适应
链路自适应的核心技术是自适应调制和编码(AMC)。LTE对AMC技术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是否对一个用户的不同频率资源采用不同的AMC(RB-specific AMC)。理论上说,由于频率选择性衰落的影响,这样做可以比在所有频率资源上采用相同的AMC配置(RB-common AMC)取得更佳的性能。但大部分公司在仿真中发现这??方法带来的增益并不明显,反而会带来额外的信令开销,因此最终决定采用RB-common AMC。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用户的一个数据流,在一个TTI内,一个层2的PDU只采用一种调制编码组合(但在MIMO的不同流之间可以采用不同的AMC组合)。;上行链路自适应
上行链路自适应比下行包含更多的内容,除了AMC外,还包括传输带宽的自适应调整和发射功率的自适应调整。UE发射带宽的调整主要基于平均信道条件(如路损和阴影)、UE能力和要求的数据率。该调整是否也基于块衰落和频域调度,有待于进一步研究。;HARQ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功率控制;通信新技术新业务层出不穷,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一方面准确的把握市场,另一方面熟练的驾驭技术,才能在百变的环境下利于不败之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