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空中接口技术与性能_3摘要.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LTE空中接口技术与性能 (3); MIMO技术简介
上行MU-MIMO的调度与解码过程
MIMO技术简介
波束赋形技术
;;SISO、MISO、SIMO结构示意图;MIMO信道
N M;下行;3.1 MIMO技术简介;3.1.1天线的种类与应用;3.1.2 码字与层映射;;图3-1 单码字传输方式;2.层映射
LTE的多天线采用秩自适应的技术,即发送数据流的个数与实际发送天线数可以不相等,在这些情况下,这些数据流通过预编码的方式映射到实际的物理天线。这里的每个数据流就称作一个“层”。码字数、层数及与发射天线数的关系如下:码字数≤层数≤发射天线数
根据所选用的MIMO方式,层映射可分为空间复用层映射和发送分集层映射。
发送分集层映射:一个码字映射到2或4(虚天线)上层数v等于天线端口数P,2层或4层,只发送一个码字。
空间复用层映射: 1个或2个码字可映射到1、2、3或4个层(虚天线)上。层对应于信道矩阵的秩,因此层数v小于等于天线端口数P。最多4层,但最多同时发送2个码字。
;“层”到天线口的映射的对应关系介绍如下:
(1)空间复用:层的数量小于或等于发射天线的天线端口数量。
(2)发送分集:层的数量等于发射天线的天线端口数量。
在LTE下行MIMO模式下,每层对应的数据都来自码字。每个下行发射时刻每层的数据都是不同的,系统根据下行信道的Rank指示(RI)确定层的具体数目,之后利用预编码权值矩阵W(大小为P*v)将层中的数据映射到每个端口上;而在发送分集模式下,所有曾德数据都来自同一个码字,经过SFBC编码后映射到各个下行端口。
;层映射过程
(1)单天线口发送的层映射
如果采用单天线发送,那么只有一层,即v=1。
(2)空间复用层映射
对于空间复用,层数v不能大于物理层信道发送的天线口的数量。
(3)发送分集的映射层
对于发送分集,只有一个码字,发射层数v等于发射天线端口P的数目。;3.1.3 预编码;3.1.4 下行MIMO;3.1.5 SU-MIMO与MU-MIMO;下行MU(多用户)-MIMO示意图;上行MU(多用户)-MIMO示意图;3.2 上行MU-MIMO的调度与解码过程; 随机配对:当地有个UE已经选定,就可进行随机配对,无需信道探测。
正交配对:当地一个UE已经选定,通过信道哦矩阵进行正交配对,需要信道探测。这里以3GPP的标准建议中提出的随机调度算法举例。
; 上行MU-MIMO方式在每个调度周期内收缩可配对的用户。假设在n时隙测量的SINR表示为SINR[n],则SINR[n]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K为一个时隙中的导频数量;SINR[n,k]为在时隙n子载波k上的SINR的测量值即:
;3.2.2 上行MU-MIMO的解码; 其中, 和 :分别对应于接收天线0和接受天线1在子载波k(在“移除CP+FFT模块之后”)的接受信号:
和 :用户0在接受天线0和接收天线1上对子载波K的信道估计:
和 :用户1在接受天线0和接受天线1上对子载波k的信道估计(两个用户在MU-MIMO模式下的参考信号必须是正交的);
和 :在接收天线0和接收天线1的噪声变化估计。
由此可得出:
用户1的输出信号可表示为:
;用户2的输出信号可表示为:
从输出的信号可以看到,如果接收机不是工作咋MU-MIMO模式下,则等同于使用最大比合并(MRC)的SIMO接收机。
;3.3 MIMO性能;从上面的仿真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1)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性能中毒降低;
(2)系统可支持350km/h的移动速度;
(3)当SNR小于16dB时,MCS性能都较低
2.SFBC的下行自适应编码(AMC)性能如下图所示:
;从上面的仿真结果可以得出一下初步加仑:
(1)SFBC与SM-MIMO相比具有更好的抗衰落想能,在EVA30衰落条件下可以和AWGN下吞吐量相当;
(2)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性能平缓降低;
(3)系统可支持350km/h的移动速度;
(4)当SNR小于16DB时,MCS性能都较低。;3.4 波束赋形技术;波束赋形算法中的两种权值产生的方法:
(1)基于上行估计的下行链路波束赋形
(2)基于反馈的DL波束赋形
波束赋形两种反馈方式的区别:
(1)码本反馈方式:信道信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