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流行病学复习重点..doc

发布:2017-01-01约1.73万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流行病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绪论 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Distribution of disease in special population and its determination to control) 定义的诠释: ①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 疾病、伤害和健康 ②任务的三个阶段和三个范畴 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③工作深度三个范畴 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实验流行病学方法 ④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⑤三大要素 原理、方法和应用 一、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 1.基本原理 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②疾病的发病过程;③人与环境的关系(疾病的生态学);④病因论;⑤病因推断的原则;⑥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⑦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 2.实际应用 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②疾病的监测;③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④疾病的自然史;⑤疾病预防的效果评价。 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是不对研究对象施加任何实验措施,只观察人群在自然状态下疾病、健康状态及相关因素的分布特征。 1.描述性研究 应用流行病学的宏观思维方式和分布理论观察人群中健康相关状态或事件的分布规律,进而提出病因线索或假说,或提出有效的防制措施。 2.分析性研究 应用对比的思维方式对疾病病因假设进行检验或对可疑的病因或危险因素进行研究。 (1)病例对照研究 (2)队列研究 实验法 通过比较人为地给予和不给予某因素的两类人群中相关效应的发生率来验证实验因素与效应之间的因果关系。 数理法 对某些疾病的流行过程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将流行病学调查所得到的该病发生或流行的主要因素的数据,建立有关的数学模型进行理论研究,探讨疾病流行的动力学;同时也可用疾病流行趋势的预测和疾病控制对策与措施的评价。 三、流行病学的特征 1.群体特征 2.对比的特征 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 4.社会医学特征 5.预防为主的特征 6.发展的特征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及描述性研究 第一节 疾病的分布 疾病分布:流行病学研究可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这就是疾病的分布。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率、构成比、相对比 1.率(rate) 在指在某时期内在可能发生某现象的所有观察单位中实际发生某现象的频率。 特点:分子、分母代表的是同一人群 构成比(proportion) 表示同一事物内部局部与总体之间数量上的比值,它描述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构成比的取值在0到1之间。 特点:常用 P= a/(a+b) 来表示 1)构成比例 反映某种概率的数值。 常用来表示疾病或死亡的顺位、位次或所占比重 2)发生频率比例 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种变化者占全体的比例。 相对比(ratio) 是两个指标的值之比。它描述一个指标的值是另一个指标值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特点:表示分子和分母间的数量关系,不管分子和分母所来自的总体如何。分子不一定是分母的一部分。 (二)发病频率指标 1.发病率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应用:①用作描述疾病分布 ②反映疾病发生比率 ③它的变化意味着病因因素的变化 分子: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 分母:指可能会发生该病的人群,对那些不可能或该病的人不应计入分母内 罹患率 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应用: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爆发流行 二代发病率(续发率) 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接触原代(上代)病例的易感者仲发病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计算公式中分子和分母都不包含原代病例 (三)患病频率指标 1.患病率 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取決于发病率、病程 患病率 P = 发病率 I × 病程 D ) 按观察时间:期间患病率、时点患病率 影响患病率升高因素:①病程延长 ②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 ③新病例增加(即发病率增高) ④病例迁入 ⑤健康者迁出 ⑥易感者迁入 7..诊断水平提高 ⑧报告率提高 影响患病率降低因素:①病程缩短 ②病死率增高 ③新病例减少(发病率下降) ④健康者迁入 ⑤病例迁出 ⑥治愈率提高 感染率 在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群样本中,某病原体或抗体有阳性人数所占的比例。 是评价人群健康状况的常用指标,特别是对隐形感染、病原携带及轻型和不典型病例的调查有用 (四)死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