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4章聚合物共混物的微观形态讲述.ppt

发布:2017-03-31约6.34千字共5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4章 聚合物共混物的微观形态 介绍共混物形态的观测、形态学要素的表征,全面探讨影响共混物形态的诸因素,并介绍共混物形态研究方法的进展。 4.1 共混物微观形态研究的基本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4.1.1 共混物组成、共混过程、共混物性能与共混物形态的基本关系 4.1.2 形态研究指导聚合物共混材料的开发 共混物的形态与共混物的性能有密切关系。性能缺陷的原因往往可以从共混物的形态学研究中找到原因。通过形态的观测,可以揭示形态与性能的关系;从而通过改善共混物的形态,达到提高共混物性能的目的。例如,用橡胶增韧塑料的共混体系,橡胶为分散相,塑料为连续相;橡胶分散相粒子的粒径对增韧效果有重要影响。对分散相粒子的粒径进行调控,可以有效地提高增韧效果。 共混物配方、共混工艺条件和设备的结构因素,都可以影响共混物的形态,进而影响共混物的性能。对于共混物形态的观测,可以指导共混物配方、共混工艺条件等因素的调节。 4.1.3 共混物形态在机理研究中起重要作用 共混物形态的研究,对于揭示共混改性的机理,可以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例如,在共混改性机理研究中,塑料增韧体系的增韧机理研究是最为受到关注的。而在增韧机理研究中,形态学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诸多增韧机理的提出,都是以形态学研究结果为依据的(参见第6章)。 4.1.4 共混物形态研究的主要内容 共混物形态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连续相和分散相组分的确定、分散相组分的分散状况、分散相粒子的形貌,以及相界面。 (1)连续相和分散相组分的确定:“海-岛”结构两相体系和“海-海”结构两相体系。 (2)分散相分散状况的表征 :其一是分散相颗粒的平均粒径(又称为分散度);其二是分散相颗粒在连续相中分布的均匀程度(又称为总体均匀性) 。 (3)两相体系的形貌:“海-岛结构两相体系的分散相粒子可以有不同的形貌,如球状、不规则颗粒状、棒状、纤维状等。 (4)相界面 :相界面是分散相与连续相之间的交界面。共混物两相之间有较好的相容性时,可形成一定厚度的界面层 。 4.2 共混物形态的观测研究方法 其一是直接观测形态的方法,如电子显微镜法;其二是间接测定的方法,如动态力学性能测定法。 4.2.1 电子显微镜观测及其制样方法 4.2.1.1染色法 四氧化锇(OsO4)染色法,可适用于共混组分之一为含双键的体系。 4.2.1.2刻蚀法 4.2.1.3 断面法 (1)低温折断法, (2)冲击断面 4.2.1.4 其它试样 4.2.2 光学显微镜观测及其制样方法 4.2.3 形态观测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取样时,应注意取样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②制样时,要防止制样过程对试样结构形态的改变和破坏。 ③观测时的取点也很重要。聚合物共混物的微观形态是富于变化的,应选取有代表性的点,拍摄显微照片。 ④观测结果的分析,要结合聚合物共混物的制备过程以及共混物的性能等,综合进行分析。 4.3 共混物形态的表征与研究 4.3.1 连续相和分散相的区分 (1)二元共混体系 对于一些不易区分的体系,可以通过改变组分含量,对于不同组分含量的系列样品进行观测,以确定连续相和分散相聚合物。经过染色的聚合物颜色较深,也可区分。 (2)三种或三种以上聚合物的多元共混体系 (3)含填充剂的共混体系 填充剂在聚合物基体中总是分散相。 4.3.2 分散相分散状况的定量表征 聚合物共混两相体系中分散相的分散状况,可以用“总体均匀性”和“分散度”来表征。总体均匀性是指分散相颗粒在连续相中分布的均匀性,即分散相浓度的起伏大小;分散度则是指分散相颗粒的破碎程度。对于总体均匀性,可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定量表征;分散度则以分散相平均粒径来表征。 总体均匀性和分散度还可分别用来表征分布混合和分散混合的效果。总体均匀性可体现分布混合的效果,分散度则可体现分散混合的效果。 4.3.2.1 总体均匀性的表征 在“海-岛”结构两相体系共混物中,分散相分布的总体均匀性可用混合指数I来表征。按照统计理论,采用共混的方法,分散相浓度所能够达到的最“均匀”的分布是二项分布;在共混过程中,分散相浓度的分布会逐渐趋向于二项分布,由此引入混合指数I: 将共混物的样本假想为由若干小粒子组成(粒子的大小与分散相颗粒的平均尺度相当),则可用如下方法计算? 2: 样本方差S 2的计算方法如下: 分散相平均浓度 : 混合指数I可以反映共混样品中分散相组分分布的总体均匀性。若在共混过程中取样,还可看出混合指数随混合时间的变化规律。随着共混过程的进行,分散相浓度的分布趋向于二项分布,S 2 会逐渐趋近于? 2 ,相应地混合指数I趋近于1;因而可将混合指数I趋近于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