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灌浆施工工法.doc

发布:2017-04-03约3.23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灌浆施工工法 1、施工要点 本工程有四座坝需采用灌浆法对坝体进行处理,消除坝体渗漏安全隐患,大幅度降低坝体填土的渗透系数,截断坝体渗水土体通道,本工法适用第二分部一五张东沟填方坝工程。 2、 灌浆施工工艺程序 本工程灌浆依据施工设计图执行《土坝坝体灌浆技术规范》 SD266-88,整个灌浆和工艺程序分六步,如图所示: 3、 施工准备 (1)确定观测点位置,埋设好必需的观测标点,沿坝轴线方向每隔10米设一组观测标点,每组分别在坝顶上、下游坝肩处各设一个观测标点,标点用桩或砼桩。 (2)准备观测和试验仪器以及观测记录表和成果表。 (3)准备机械设备和布量好制浆和灌浆图机械及土料堆放位置具体施工机械见上机械设备部分,机械布局见灌浆设备流程图。 (4)施工前做好灌浆试验,选好有代表性坝段,按灌浆设计进行布孔、制浆、灌注。观测灌浆压力,吃浆量及泥浆容重,坝体位移和裂缝。试验孔不少于3个。试验结束后分析资料,总结经验,修改参数,完善和熟练灌浆工艺,作为全面施工的依据。 (5)对所用土料及浆液进行试验。土料试验包括颗粒分析有机质含量及可容盐含量等。浆液试验包括容重、粘度、稳定性、胶体率及失水量等。 4、 造孔 (1)首先按设计要求布孔,然后按设计要求二序造孔,布置原则为自坝体中心向两端布设,灌浆孔布设至两侧坝肩以外各3m,灌浆孔沿坝轴线布设,孔间距1.5m,梅花形布置。如图所示: 造孔应保证铅直,偏斜不得大于孔深2.0%。用泥浆护壁造孔,孔深深入坝基原状土层下1m。 安放护壁管,使堤顶不至于过早劈裂,保证灌浆效果。下管方法:悬吊起护壁管放入孔内,上管口在离地面1.0m时用布缠绕护壁管,徐徐落下,在离地0.3m时,再用布条二次封堵孔口并填土夯实,防止浆液从孔口冒浆。 (4)做好造孔的记录和描述,如发现特殊情况时,应详细记录并分析处理。 5、 制浆 (1)cm2的过滤筛。 (2)浆液各项指标应按设计要求控制,灌浆过程中应按时测定并记录,如浆料发生变化,应随时调整。 泥浆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一般应控制如下: 项 目 指标 粘度 30~100秒 稳定性 ﹤0.1g/cm3 胶体率 ﹥80% 失水量 10~30cm3/半小时 6、 灌浆 (1)按钻孔顺序分序进行灌注。 (2)采用孔底注浆全孔灌注的方法灌注。把注浆管放置离孔底0.5~0.2米处,周围密封,即可往孔内注浆,经过几次灌浆,基本不吃浆或孔口压力达到或接近设计灌浆压力时,应立即停灌,提升灌浆管1~2米,继续灌至设计要求,如此反复灌注。直至该孔达到设计要求为止。 (3)灌浆开始先用稀浆,经过3~5min后再加大泥浆稠度,若孔口压力下降和注浆管出现负压(压力表读数为0以下)立即再加大浆液稠度,浆液的容重按技术要求控制。 (4)在灌浆中,先对第1序孔轮灌,采用“少灌多复”的方法待第1序孔灌浆结束后,再进行第2序孔。 (5)每次最大灌浆量应按设计要求控制,每孔灌浆次数应通过试验确定,应不少于5次。 (6)如难以定向劈裂,采用减少灌浆压力和1次灌浆量,实行轮灌,增加复灌次数或相邻两孔或几孔同时灌注方法进行,这样有利于沿钻孔布置方向定向劈裂。 (7)作好灌浆记录。 7、 灌浆综合控制 综合控制包括:灌浆量控制,灌浆压力控制,横向水平位移控制,裂缝开展宽度控制。综合控制施行于灌浆过程的始终。 (1)每孔每次平均灌浆量,以孔深计每米孔深控制在0.5~1.0m3,每孔灌浆次数应要5次以上。灌浆过程可按实际土质情况而定。 (2)孔口压力,应控制在设计最大允许灌浆压力以内。 (3)灌浆时,坝顶上、下游两坝肩处横向水平位移的允许量应根据试验确定,一般控制在3cm以内,要求在停灌后能基本复原。 (4)应尽量推迟和限制坝面出现裂缝,裂缝限制宽度应根据灌浆试验确定,一般控制在3cm以内,要求在停灌后坝体裂缝能基本闭合。 8、 灌浆结束标准及封孔 (1)当浆液升至孔口,经连续复灌3次不再吃浆时,即可终止灌浆。 (2) 当每孔灌完后,可将浆管拔出,注满容重大于1.5g/cm3的稠 浆。如果浆面下降,可继续注稠浆,直至浆面升至坝顶不再下降为止,灌浆完毕后,孔口采用水泥粘土浆进行封孔。劈裂灌浆工艺流程框图如上图所示: 9、灌浆出现问题的处理 (1)裂缝处理 ① 当坝面出现纵向裂缝后,应分析发生原因,如果是湿陷缝,可以继续灌浆,如果是劈裂缝,应加强观测,当裂缝发展到控制宽度时,应立即停灌,待裂缝基本闭合后再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