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数学《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七年级下册数学《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数学《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 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 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第2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下面我分别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法设计、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和不等式概念、性质后,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一节探究课。它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运用和深化,又为今后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另一种有效的途径。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具有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熟练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探究、讨论等活动,经历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不等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之一。 解决问题:通过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这个目标,在数学教学中自始至终要学生想办法解决,一节数学课不只是一个问题需要解决,不管是什么问题,其核心都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才能够解决的。) 情感态度:通过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社会中的数学信息,愿谈论数学话题,能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3、教学重难点 对于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XX级5班的学生容易出现的认知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哪类的实际问题需要用一元一次不等式来解决;②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并加以解决。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数学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的教学要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由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并熟练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难点:实际问题中不等关系的分析与数学表示,并根据解集和结合实际情况分类讨论得出合理结论。 二、教学策略 XX级5班的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能够自己独立学习数学的较少。因此我在本节课的数学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来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观察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到实际问题中所蕴涵的不同情况。向学生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类比、建模和分类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教法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XX级5班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以下四种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经历将生活中的数和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学符号的具体建模过程,体会不等式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的价值。 1、比教法:借助数值计算,比较得出结论发现规律。 2、类比法:通过类比找出一般情况下的解决方法,感知方程不等式的内在联系。 3、合作探究法:猜测,验证,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4、归纳法:归纳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从以下五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安排。1、创设情境,激趣质疑,引入课题;2、合作探究,学习新知,解决问题;3、巩固训练、规范步骤,形成技能;4、能力迁移,妙用新知,解决问题;5、回顾反思,归纳小结、分层作业。 1、创设情境,激趣质疑,引入课题 问题情境:甲、乙两商店以同样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并且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方案:在甲店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在乙店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 ,假如派你去购买这种商品若干件,从节省费用考虑,你应选择哪个商场购物呢? 教师用教材这个购物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价值,引入课题。 2、合作探究,学习新知,解决问题 这个购物问题具有一定综合性,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了降低学生探究的难度,我设置三个由易到难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情况分问题进行有效探究: (1)甲商场购物款达到多少元后可以优惠;乙商场购物款达到多少元后可以优惠?如果累计购物不超过50元,在两店购物花费有区别吗? (2)如果累计购物超过50元不超过100元,在两店购物花费有区别吗? (3)根据甲乙商店的销售方案,累计购物超过100元顾客怎样选择商店购物能获得更大优惠?你能为消费者设计一套方案吗?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探究并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经历将生活中的数和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学符号的具体建模过程,体会不等式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的价值。关键是对于问题的分类,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研究的问题发表见解,进行探索、合作与交流,涌现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教师及时予以引导、归纳和总结,让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