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学联盟内蒙古准格尔旗世纪中学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 (共24张PPT).ppt

发布:2018-05-02约2.39千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 *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对几个常用生态系统的简单区别: 热带雨林: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非常复杂; 草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营养结构较森林简单; 农田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简单, 人的作用非常突出; 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 简单,生产者主要是地衣。   少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功能不会破坏。   草原上适量放养牲畜,草原不至于破坏。 适度捕捉生态系统中的动物,也不会导致种群严重减小,更不会灭绝。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既有出生也有死亡,既有迁入也有迁出;阳光、温度、水分等无机环境因素也在不断地改变。   生态系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但对于一个相对成熟的生态系统来说,系统中的各种变化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就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右图是美国科学家于1984年开始兴建的“生物圈Ⅱ号”实验室,1993年1月建成后8位科学家入住里面欲通过自己生产各种生存所需在里面生活两年,结果才过了一年多一点就因里面 氧气减少、粮食减产不得不撒出。   该实验说明,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要在生物圈之外建一个适于人类生活的生态系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系统的稳定性很难做到。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和功能就能在一定的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而不发生大的变化。   生态系统发展的发展趋势:生物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   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因: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来自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1)与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2)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维    持原状的能力。 来源:  1、生物的种类、数量多,一定外来干扰造成   的变化占总量的比例小。  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途径多,一条途径   中断后还有其他途径来代替。   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多,生物种类多,食物网复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渠道多。 抵抗力很强 抵抗力较弱 温带针阔混交林 热带雨林 概念: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破   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来源:  1、生物繁殖的速度快,产生后代多,能迅速   恢复原有的数量。  2、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受到的制约小。 恢复力强 恢复力较弱 各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小,数量多,繁殖快。   生物种类较少,物种扩张受到的制约较小。 热带雨林 北极苔原 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存在相反关系。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稳定性 生物量、生态系统复杂程度等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   走持续发展的道路需要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 意义: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另一方面要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保持与提高生物的数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保护草本、苔藓、地衣等耐性强,繁殖快的小植物和各种小型动物,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保护和建设多种不同类型的局部生态系统,形成互补生态。提高生态系统的综合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下列哪种措施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 A.减少寄生生物和捕食者的数量 B.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C.增加物种的数目 D.对生态演替进行限制 C 2.2002年底“食人鱼”的报道随处可见,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会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 ) A.使入侵地食物链破坏 B.会破坏入侵地的非生物因素 C.未认识其价值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