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造血系统药--培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抗凝血药及溶栓药 止血药 促白细胞生成药 4 抗贫血药 作用于血液系统药物 贫血的类型 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和(或)血红蛋白质量低于正常值时称为贫血。其主要类型有: ①缺铁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量下降,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需用铁剂治疗。 ②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所致。需用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 ③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引起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所致,治疗比较困难。 抗贫血药 常用的铁剂有口服铁剂: 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和枸橼酸铁铵 注射铁剂:葡萄糖酸亚铁、右旋糖酐铁和山梨醇铁 抗贫血药 Fe2+ 胃酸 Vc 肠上皮细胞 去铁铁蛋白 组织铁(细胞色素、含铁酶、肌红蛋白) 铁过量丢失 (缺铁性贫血) 各种慢性失血 供骨髓 造血铁 转铁蛋白Fe3+(血清铁主要形式) 铁蛋白 Fe3+(储存) 上皮脱落 随粪排出 血红蛋白Fe2+ (含红细胞内) 随细胞代谢排出 脾脏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储存铁 血浆铁蛋白Fe3+(血清铁次要形式) 肝细胞储存铁 食物中的铁 抗贫血药 【作用与应用】 铁是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及多种组织酶的重要原料。用于治疗: 慢性失血 营养不良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儿童生长等 缺铁性贫血 抗贫血药—铁剂 抗贫血药 【不良反应】 胃肠道刺激 长期服用会出现便秘和黑便 急性中毒 临床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防治措施:饭后给药逐渐加量 原理:Fe3+与生理性肠蠕动刺激物H2S结合;同时生成的FeS可将粪便染成黑色 原理:过量的铁使细胞内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引起脂质分子基团排列发生变化,造成组织损伤 防治措施:不得长期使用,应在医师确诊为缺铁性贫血后使用,且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和血清铁水平 抗贫血药—铁剂 抗贫血药 案例分析 下列处方是否合理?为什么? ×× 女 35岁 因患缺铁性贫血,近期又出现尿路感染。医生为患者开出了如下处方,此处方是否合理?为什么? Rp:①四环素片 0.25×24 0.25/次, 4次/日 ②硫酸亚铁片 0.3×18 0.3g/次, 3次/日 ③维生素C片 0.1×18 0.1g/次, 3次/日 分析:此处方属不合理用药。 四环素可与铁形成络合物,相互影响吸收。 叶酸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其中尤对营养性、妊娠期和婴儿期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疗效好,辅以维生素B12、B6、C可提高疗效。 叶酸 抗贫血药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治疗辅以VB12、VB6、VC 药物引起的贫血 用甲酰四氢叶酸钙治疗。 原因:叶酸对抗剂甲氨蝶呤、乙胺嘧啶、TMP等引起。 【应 用】 抗贫血药—叶酸 抗贫血药 抗贫血药 是一组含钴的维生素。 维生素B12 抗贫血药—维生素B12 【体内过程】 胃蛋白酶 胃酸 内因子-B12 食物中的B12 B12 内因子 (糖蛋白) 胃壁细胞 B12 内因子 肝内储存 组织利用 TCⅠ-B12 TCⅡ-B12 TCⅠ (α球蛋白) TCⅡ (β球蛋白) 血浆转运 1.促进叶酸的循环再利用 2.维持有鞘神经纤维功能 抗贫血药 主要用于治疗恶性贫血和其他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也可用于神经炎、神经萎缩、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治疗。 【临床应用】 抗贫血药 抗凝血药及溶栓药 止血药 促白细胞生成药 4 抗贫血药 作用于血液系统药物 促白细胞生成药 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少于4.0×109/L,主要是粒细胞减少,故又称粒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减少症 促白细胞生成药 指能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扩充血容量的药。 血容量扩充药 主要用于大量失血或血容量不足所致的低血容性休克。典型药有:右旋糖酐(dextran) 血容量扩充药 LOGO 第二十六章 作用于血液系统的药物 抗凝血药及溶栓药 止血药 促白细胞生成药 4 抗贫血药 作用于血液系统药物 抗凝血药及溶栓药 凝血和抗凝血(纤溶)是机体内存在的两个对立统一的生理功能。在正常情况下,二者维持着动态平衡,既保持了血管内血流的畅通,也有效地防止了出血。 血液凝固过程 血液纤溶过程 纤溶酶 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 外源性 内源性 凝血酶原激活物 凝血酶原 (Ⅱ)因子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纤维蛋白 凝血酶 (Ⅱa)因子 血液凝固及纤溶过程 抗凝血药及溶栓药 指能通过影响凝血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