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2讲 变压器 电能的输送.doc

发布:2017-06-03约1.66万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2讲 变压器 电能的输送 理想变压器 (考纲要求 ) 1.构造:如图10-2-1所示,变压器是由闭合铁芯和绕在铁芯上的两个线圈组成的. 图10-2-1 (1)原线圈:与交流电源连接的线圈,也叫初级线圈. (2)副线圈:与负载连接的线圈,也叫次级线圈. 2.原理:电流磁效应、电磁感应. 3.基本关系式 (1)功率关系:P入=P出. (2)电压关系:= 有多个副线圈时===…. (3)电流关系:只有一个副线圈时=. 由P入=P出及P=UI推出有多个副线圈时,U1I1=U2I2+U3I3+…+UnIn. 4.几种常用的变压器 (1)自耦变压器——调压变压器 (2)互感器 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没有能量损失的变压器叫理想变压器.(  ) (2)变压器只对变化的电流起作用,对恒定电流不起作用.(  ) (3)变压器不但能改变交变电流的电压,还能改变交变电流的频率.(  ) (4)变压器能改变交变电压、交变电流,但不改变功率即输入功率总等于输出功率.(  ) 答案 (1)√ (2)√ (3)× (4)√ 远距离输电 (考纲要求 ) 1.输电过程(如图10-2-2所示) 图10-2-2 2.输电导线上的能量损失:主要是由输电线的电阻发热产生的,表达式为Q=I2Rt. 3.电压损失 (1)ΔU=U-U′;(2)ΔU=IR 4.功率损失 (1)ΔP=P-P′;(2)ΔP=I2R=2R 5.输送电流 (1)I=;(2)I=. 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变压器副线圈并联更多的用电器时,原线圈输入的电流随之增大.(  ) (2)增大输电导线的横截面积有利于减少输电过程中的电能损失.(  ) (3)高压输电是通过减小输电电流来减少电路的发热损耗.(  ) (4)在输送电压一定时,输送的电功率越大,输电过程中的电能损失越小.(  ) 答案 (1)√ (2)√ (3)√ (4)× 基 础 自 测 1.(多选)关于理想变压器的工作原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正弦交变电流的原线圈产生的磁通量不变 B.穿过原、副线圈的磁通量在任何时候都相等 C.穿过副线圈磁通量的变化使得副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 D.原线圈中的电流通过铁芯流到了副线圈 解析 由于是交变电流,交变电流的磁场不断变化,磁通量也在变化,A错误;因理想变压器无漏磁,故B、C正确;原线圈中的电能转化为磁场能又转化为电能,故D错. 答案 BC 2.(多选)如图10-2-3所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21,电池和交变电源的电动势都为6 V,内阻均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0-2-3 A.S与a接通的瞬间,R中无感应电流 B.S与a接通稳定后,R两端的电压为0 C.S与b接通稳定后,R两端的电压为3 V D.S与b接通稳定后,原、副线圈中电流的频率之比为21 解析 S与a接通的瞬间,副线圈有瞬间的感应电流,A错误;S与a接通稳定后,理想变压器的原线圈电流稳定不变,副线圈电压为零,B正确;S与b接通稳定后,根据U1U2=n1n2,可得R两端的电压为3 V,C正确;原、副线圈的频率相同,D错误. 答案 BC 3.(单选)一输入电压为220 V,输出电压为36 V的变压器副线圈烧坏.为获知此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某同学拆下烧坏的副线圈,用绝缘导线在铁芯上新绕了5匝线圈,如图10-2-4所示,然后将原线圈接到220 V交流电源上,测得新绕线圈的端电压为1 V.按理想变压器分析,该变压器烧坏前的原、副线圈匝数分别为(  ). 图10-2-4 A.1 100,360  B.1 100,180C.2 200,180  D.2 200,360 解析 根据=可得=,可知n1=1 100.排除C、D两项.再由=可知n2=180,故A错、B对. 答案 B 4.(多选)在远距离输电中,当输电线的电阻和输送的电功率不变时,那么(  ). A.输电线路上损失的电压与输送电流成正比 B.输电的电压越高,输电线路上损失的电压越大 C.输电线路上损失的功率跟输送电压的平方成反比 D.输电线路上损失的功率跟输电线上的电流成正比 解析 输电线路上损失电压ΔU=IR,在R一定时,ΔU和I成正比.若U越高,I=,I越小,那么ΔU越小.输电线路上损失的功率ΔP=I2R,当P一定时,I=,所以ΔP=2R,即ΔP和U的平方成反比,跟I的平方成正比,故A、C正确. 答案 AC 5.(2013·汕头质量测评)(单选)如图10-2-5所示为远距离输电的电路原理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图10-2-5 A.U1U2  B.U2=U3C.I4I2D.I1I2 解析 在远距离输电的过程中,第一级为升压过程,故U1U2,理想变压器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即U1I1=U2I2,可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