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氮染料的制备原理.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偶氮染料的制备原理 §1重氮化反应 重氮盐 (亲电反应) X: -Cl、-Br、-NO3、HSO4,HX常用HCl、H2SO4 ArNH2:重氮组分 一、反应机理 1.亲电试剂 在稀酸介质中: 在稀HCl介质中: 在冷的硫酸介质中: 亲电试剂: 在稀硫酸中:N2O3 在稀HCl中:NOCl、N2O3 在稀HBr中:NOBr、N2O3 在浓硫酸中:NO+ 亲电性:NO+ NOBr NOCl N2O3 2.反应历程 (1)N-亚硝化反应: 3.重氮反应速率 在稀硫酸中: 在稀盐酸中: 二、影响重氮化反应的因素 1.酸的用量和浓度 无机酸的作用: A:芳胺溶解 酸的用量: 酸用量不足时:发生自偶合反应 重氮盐易分解 酸用量过多时:影响游离芳胺的生成,反应 速率降低。 酸应适当过量:通常芳胺与酸的摩尔比为Ar-NH2 : 酸=1: (2.5~4) 2.亚硝酸用量 亚硝酸不足时:发生自偶合反应 亚硝酸过多时:过量的HNO2分解 产生其他副反应(使偶合组分亚硝化、氧化、或其他旁支反应) 亚硝酸应适当过量。 HNO2过量较多时,可采用尿素或氨基磺酸分解。 3.反应温度 温度较高时:重氮盐不稳定 HNO2易分解 一般控制在0~5℃;重氮盐稳定性好时,可控制在10~15℃。 4.芳胺的碱性 芳胺的碱性强,有利于亚硝化反应;同时铵盐的稳定性提高,游离芳胺浓度低,不利于重氮化反应。 酸浓度低时,芳胺碱性强,重氮化反应快; 酸浓度较高时,芳胺碱性弱,重氮化反应快。 三、重氮化合物的稳定性 1.重氮盐pH稳定性 重氮盐的结构随pH而变化: 重氮盐在酸性、碱性条件下都不稳定,会发生分解: 酸性介质: 碱性介质: 2.对温度稳定性:受热易分解。 3.对光稳定性:对光敏感,易分解。 4.对金属稳定性 在酸性介质中,某些金属或金属盐,如铜、铁、铅及其盐类,可加速重氮盐的分解。 四、重氮化方法 1.顺法(直接法):将芳胺溶于稀酸中,在冷却条件下进入亚硝酸钠,进行重氮化。 适用于碱性较强的芳胺:胺:酸=1:2.5 (mol) 碱性较弱的芳胺:胺:酸=1:3.5 2.逆法:将芳胺和亚硝酸钠的中性或碱性混合液,加入到冷的无机酸中进行重氮化。 适用于含磺酸基或羧基的芳胺。这些芳胺可形成分子内盐,难溶于水。如 3.亚硝酰硫酸重氮化法 将亚硝酸钠加入到浓硫酸中,边搅拌边缓慢升温到70℃,保温溶解,冷却到室温,形成亚硝酰硫酸(NOSO4H),再进入芳胺进行重氮化。 适用于碱性极弱的芳胺。这类芳胺一般含有多个吸电子基,如1-氨基蒽醌。 §2 偶合反应 重氮盐 + 偶合剂 ? 偶氮染料 偶合剂: (1)酚:如苯酚、萘酚及其衍生物 (2)芳胺:如苯胺、萘胺及其衍生物 (3)活泼亚甲基化合物:如 (4)氨基萘酚磺酸类:如H酸、J酸等。 二、影响偶合反应的因素 1.重氮盐组分 重氮盐上吸电子取代基的吸电子性越强,吸电子取代基数目越多,偶合反应越快。 2.偶合组分 偶合组分中给电子基的给电子能力越强,给电子取代基数目越多,偶合反应越快。 3.介质pH值 A. pH值不同,反应速率不同。 酚:最佳反应pH值9~10 芳胺:最佳反应pH值4~7 吡唑啉酮:最佳反应pH值7~9 B. pH值不同,偶合反应位置不同。 对于氨基萘酚磺酸,介质pH值不同,偶合位置不同。 给电子性:-O- >-NH2 >-OH 在碱性条件下偶氮基进入羟基的邻位; 在弱酸性条件下偶氮基进入氨基的邻位。 合成双偶氮或多偶氮染料时,应先用弱偶合剂进行反应,然后再用强偶合剂反应。如 有些氨基萘酚磺酸类偶合剂,只能进行一次偶合,如 4. 温度 温度升高,偶合反应速率加快,但重氮盐的分解速率更快。偶合反应一般在低温下进行。 5. 盐效应 偶合组分与重氮盐的电荷相反时,介质中盐浓度增加,反应速率降低; 偶合组分与重氮盐的电荷相同时,介质中盐浓度增加,反应速率增加; 偶合组分或重氮盐为电荷中性时,反应速率不受介质中盐浓度的影响。 §3 合成偶氮染料的其他方法 1. 氧化偶合 一些含氮杂环化合物难以重氮化,可采用含氮杂环的腙与偶合剂在氧化剂存在下进行偶合。 2.硝基化合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