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要点突破+高考命题视角)第6课时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精细化讲义.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历史阶段 通史线索 历史特征 近代列强侵华(1840~1949年) (1)1840~1945年,列强打开中国大门,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全面侵华等一系列战争,从中国攫取大量权益(2)1946年,美国与中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便于美国以经济手段侵略中国 (1)由个别国家侵略到列强争相侵略(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3)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被迫走向近代化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1840~1919年) (1)伴随列强的侵华,先后出现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等抗争活动(2)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首次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3)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近代前期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 (1)为争取民族独立,先进中国人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英勇反抗外来侵略(2)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成为近代前期抗争探索的两大主体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1)1919年五四运动促使了中国人民新觉醒,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2)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中国人民先后经历了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 (1)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方向(2)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成为近代后期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第6课时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考纲要求】 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课标提示】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
(1)背景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2)过程
(3)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4)影响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2)经过
(3)结果
(4)影响
(1)判断:《南京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商品输出、掠夺原料的侵略要求。(√)
(2)选择:(2012·北京文综,15,改编)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目的是(C)
A.开放通商口岸 B.赔款 C.协定关税 D.鸦片贸易合法化
(3)选择:(2012·北京文综,15,改编)下列不平等条约组合中,搭配有误的是(A)
A.增开天津为商埠——《天津条约》
B.割香港岛给英国——《南京条约》
C.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北京条约》
D.允许投资设厂——《马关条约》
(4)思考:有人说:“中英战争就像一剂鸦片,榨干中国血液的同时也带来了回生的希望”。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
答案:赞成。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灾难深重;同时,也打开了封闭的国门,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先进的思想,促使国人觉醒,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两次鸦片战争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目的:打开中国市场。
两次战争: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三大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四项侵权:割地、赔款、开埠、特权。
1.正确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半殖民地是指中国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2.两次鸦片战争的联系
(1)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都是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战争性质: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战争。
(3)战争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备课札记
二、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2)过程
(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日本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新的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列强争相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