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指导】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1.2六国论课件鲁人版必修4解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2 六国论 历史的轨迹在时空中悠悠地驶过,在少女美丽的额前划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当美丽的少女成为坐在炉边打盹的老太婆,往事可堪回首?历史的确很残酷:雷雷战鼓响震中原,战马嘶鸣,刀剑在冷嗖嗖的月光下泛着青光。历史的回音在召唤着我们,回首历史,记住历史,才是我们生命深处的哲思之光!学习文本,要理解作者的思路,弄清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及论证方法;把握文本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谨的特点;领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作者名片 ? ? ? ?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北宋四川眉山人。27岁因应试不中,便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率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文章22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深得欧阳修赏识与力荐,一时朝野争相传诵,文名大振。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犀利,明快酣畅,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将他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他为“老苏”。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背景指南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交战60余次,败多胜少。军费开支浩大,加之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造成了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宋朝受着周边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采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以换取和平。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为讽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奋起御侮,便写下了本文。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2.识通假 ①暴霜露 “暴”通“曝”,冒着 ②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3.解多义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4.辨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以礼相待) (2)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按道理讲) (3)动词的使动用法 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4)形容词用作名词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5)形容词用作动词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好)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5.分古今 ①至于颠覆 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连词。 ②其实百倍 古义:那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接上文,多含转折意。 ③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④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认识、理解事物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⑤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旧事,前例;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6.明句式 (1)其势弱于秦(介词结构后置句) (2)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结构后置句)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4)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省略句) (5)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判断句) 7.积名句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2011四川高考)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8.记常识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点评:这一段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再后,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二、三两段实际上是围绕这一段展开的。 句段点评 多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