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阿首都教育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8
等电位连接 equipotential bonding
将分开的装置、诸导电物体用等电位连接导体或电涌保护器连接起来以减少雷电流在它们之间产生的电位差。
[GB/T19663—2005,定义5.8]
3.14.1
I级分类试验 class I tests
用标称放电电流In、1.2/50us冲击电压和冲击电流Iimp做的试验。Iimp在lO ms内通过的电荷Q(As)的数值等于电流幅值Ipeak (kA)的二分之一。
3.14.2
Ⅱ 级分类试验 class Ⅱ tests
用标称放电电流Ⅰn,1.2/50us冲击电压和最大放电电流Imax进行的试验。
3.21
最大持续运行电压 maximum continuous operating voItage
Uc
允许持久地施加在SPD上的最大交流电压有效值或直流电压。其值等于额定电压。
[GB18802.1-2002,定义3.11]
4 检测项目
以下检测项目内容应按检测程序中对首次检测和后续检测的规定来选取。
a)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b) 接闪器;
c) 引下线;
d) 接地装置;
e) 防雷区的划分;
f) 电磁屏蔽;
g) 等电位连接;
h) 电涌保护器(SPD)。
5.2.2 接闪器的检查
5.2.2.1 检查接闪器与建筑物顶部外露的其他金属物的电气连接、与避雷引下线电气连接,天面设施等电位连接。
5.2.2.2 检查接闪器的位置是否正确,焊接固定的焊缝是否饱满无遗漏,螺栓固定的应备帽等防松零件是否齐全,焊接部分补刷的防腐油漆是否完整,接闪器是否锈蚀1/3以上。避雷带是否平正顺直,固定点支持件是否间距均匀,固定可靠,避雷带支持件间距是否符合水平直线距离为0.5m~1.5m的要求。每个支持件能否承受49N(5kgf)的垂直拉力。..
5.2.2.3 首次检测时应检查避雷网的网格尺寸是否符合本标准表1的要求,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接闪器(网、线)与风帽、放散管之间的距离应符合GB50057—1994中第3.2.1条中的规定。
5.2.2.4 首次检测时应用经纬仪或测高仪和卷尺测量接闪器的高度、长度,建筑物的长、宽、高,然后根据建筑物防雷类别用滚球法计算其保护范围。
5.2.2.5 首次检测时应测量接闪器的规格尺寸,应符合GB50057—1994中第4章的要求。
5.2.2.6 检查接闪器上有无附着的其他电气线路。如果接闪器上有附着的其他电气线路则应按GB50169—1992中第2.5.3条规定检查,即“装有避雷针和避雷线的构架上的照明灯电源线,必须采用
GB/T21431-2008
直埋于土壤中的带金属护层的电缆或穿人金属管的导线。电缆的金属护层或金属管必须接地,埋人土壤中的长度应在10m以上,方可与配电装置的接地相连或与电源线、低压配电装置相连接”。
5.2.2.7 首次检测时应检查建筑物高于所选滚球半径对应高度以上时,防侧击保护措施,应符合GB50057-1994中第3.2.4条第七款,第3.3.10条和第3.4.10条的要求。
5.2.2.8 当低层或多层建筑物利用屋顶女儿墙内或防水层内、保温层内的钢筋作暗敷接闪器时,要对该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进行检查,防止可能发生的混凝土碎块坠落等事故隐患。高层建筑物不应利用建筑物女儿墙内钢筋作为暗敷避雷带。
5.3 引下线
5.3.1 要求
5.3.1.1 引下线的布置:引下线一般采用明敷、暗敷或利用建筑物内主钢筋或其他金属构件敷设。引下线可沿建筑物最易受雷击的屋角外墙明敷,建筑艺术要求较高者可暗敷。建筑物的消防梯、钢柱等金属构件宜作为引下线的一部分,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成电气通路。例如,采用铜锌合金焊、熔焊、卷边压接、缝接、螺钉或螺栓连接。
注:各金属构件可被覆有绝缘材料。
5.3.1.2 引下线的材料规格应符合GB50057-1994中第4.2.1条和第4.2.2条的规定。
5,3.1.3 对各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的具体要求。
5.3.1.3.1 各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间距见表2。
表2 各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间距的具体要求
建筑物防雷类别引下线间距/m第一类防雷建筑物12第二类防雷建筑物18第三类防雷建筑物255.3.1.3.2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独立避雷针的杆塔、架空避雷线的端部和架空避雷网的各支柱处应至少设一根引下线。对用金属制成或有焊接、绑扎连接钢筋网的杆塔、支柱,宜利用其作为引下线。
5.3.1.3.3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金属屋面周边每隔.. 18m~⒛m应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现场浇制的或由预制构架组成的钢筋混凝土屋面,其钢筋宜绑扎或焊接成闭合回路,并应每隔18m~24m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
5.3.1.3.4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当仅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