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章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在精神分裂症头年,症状增加速率最快;在精神分裂症诊断头年,自杀率高达,故首次发作的理想治疗尤为重要。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分个阶段:急性阶段(头~周)、稳定阶段(~个月)和维持阶段(个月到下次复燃)。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的急性期治疗急性精神分裂症的处理,不但需要经验,而且需要法规,年美国精神病学杂志推出一本增刊,题为“精神分裂症病人治疗的实践指导”,这里将结合近年相关文献,介绍该指导的急性精神分裂症治疗部分。
.核心症状 阳性症状用典型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效果好,不典型抗精神病药对阳性症状也有效,但氯氮平不良反应多而重,其他药物太贵,不值得首选。阴性症状用典型抗精神病药多无效,惟舒必利可一试,常需用不典型抗精神病药,以氯氮平疗效最好,但不良反应最大(粒细胞缺乏可致命),其他药物效果有限。认知障碍一般是指望用利培酮、奥氮平或奎硫平改善,但效果也不很理想。
.伴发症状 抑郁症状用不典型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利培酮或奥氮平);激越病人用口服镇静性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或氯氮平),也可用利培酮口服液辅以苯二氮类药物;如不肯口服,非胃肠道使用氟哌啶醇、齐拉西酮和奥氮平,联合或不联合氯羟安定。对持续自杀观念或行为、持续敌意、攻击行为或迟发性运动障碍病人,首选氯氮平。
.不良反应 不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轻,是指锥体外系反应、迟发性运动障碍和高催乳素血症轻(利培酮以上也轻不到哪里去),但体重增加、高血脂和高血糖效应则比典型抗精神病药为重。所以准确地讲,典型与不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是各有特点,而不能笼统地说是谁轻谁重,具体病人对哪种不良反应易感,就应避免使用哪种药物。
对锥体外系反应、迟发性运动障碍和催乳素升高敏感者,应避免使用高效价药物,可选用奎硫平和奥氮平。
对体重增加、高血糖或高血脂敏感者,应避免使用氯氮平和奥氮平,可选用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
对直立性低血压易感者,应避免使用氯丙嗪和氯氮平,可选用奋乃静。
对间期延长易感者,应避免使用甲硫哒嗪和齐拉西酮,可选用氟哌啶醇。
对粒细胞缺乏易感者,应避免使用氯氮平,可选用奋乃静。
.治疗不合作 对反复不坚持药物治疗,可选用长效注射抗精神病药制剂。但长效注射制剂数月才达稳态,清除慢,医生不易调节剂量,故一般不用于急性精神病发作。
.代价/效应 利培酮远贵于典型抗精神病药,其改善效应应与付出代价相权衡。对白领阶层,改善认知功能可能有益于恢复工作,工作收入足以支付利培酮费用;而对贫民,即使改善认知功能,其工作收入也难支付利培酮费用。且利培酮改善认知功能通常是与氯氮平比,而与奋乃静比则未必优势到哪里去,这方面研究尚未见到。
.一线药物 在美国,不典型抗精神病药是治疗急性精神分裂症的一线药物,如果既往对典型抗精神病药有效,或病人宁愿用典型抗精神病药,才首选典型抗精神病药。在中国,出于经济考虑,如以阳性症状为主,还是首选典型抗精神病药为妥,如以阴性、认知或心境症状为主,才有理由首选不典型抗精神病药。除氯氮平外,尚无证据表明,哪种不典型抗精神病药效果比另一种更好,但对具体病人而言,不同药物效果可能有明显差别。.理想剂量 对多数病人来说,典型抗精神病药的理想剂量是在“锥体外系反应阈值”上,此时病人的疗效好,且僵硬反应轻微;超过该剂量时疗效不增加,但锥体外系反应增加。不典型抗精神病药的理想剂量一般达不到“锥体外系反应阈值”。
.儿童和老人的用药特征 儿童肝脏比成人相对大,代谢能力相对强,要取得同样疗效,服用的千克体重剂量需比成人为高。反之,老人的脂肪含量增加,分布体积大,半衰期长,用药量比成人低。老人倾向用高效价药物,如氟哌啶醇起始量(一片的)一日二次,逐渐增至以内;奋乃静起始量,逐渐增至以内;利培酮起始量一日二次,逐渐增至一日二次。
如不能耐受锥体外系反应,可用奥氮平起始量,周内渐增至治疗量;或奎硫平起始量一日二次,渐增至~。如上述药物无效,可慎重改用氯氮平,每周增量一次,直至以内。即使氯氮平剂量低,老人是否能耐受仍有争议,故宜谨慎使用。
.女性的用药特征 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研究表明,女性用药起效快,改善明显,即使考虑到体重因素,女性所服剂量仍比男性为低,可能是女性雌激素比男性为高,雌激素有阻断受体效应,可强化抗精神病效应。正因为雌激素阻断受体,故用抗精神病药的急性锥体外系反应和迟发性运动障碍比男性为多,血清催乳素水平比男性为高,高催乳素水平又抑制雌激素和雄激素水平,故女性的药源性性功能障碍比男性为多。
.足量足程 在足量足程中,要强调足程,而不是高剂量。等对例精神分裂症病人用氟哌啶醇阈剂量(平均)天后,的病人有效,然后将有效者和无效者随机分配使用氟哌啶醇阈剂量或阈剂量的~倍治疗,持续治疗天,阈剂量组又有的有效,与高剂量组无显著差异,但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