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技术.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8 常用关系数据库系统简介 Microsoft Office Access(Access) Microsoft SQL Server Oracle Sybase DATABASE2(DB2) MySQL 数据库的安全访问 防火墙 用户身份认证 授权控制 监视跟踪 备份与故障恢复 2.4 常用开发工具介绍 * 常用的程序设计语言 Java .NET ASP PHP C/C++ VB PB 2.5 数据采集技术 *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亦称“数据收集”,是将在空间上或时间上分散的源数据集中起来的过程,该过程产生的数据将成为数据挖掘的主要对象。本节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数据采集系统进行介绍,包括: 采集的手段: 人工输入 设备采集 GPS 传感器 条形码技术; RFID射频识别技术。 信息分类编码技术 条形码技术概述 条形码(barcode)简称条码,是由一组排列规则的、黑白相间的、粗细不同的条状符号组成,这些条状符号对应着不同的数字,能够很方便地译成二进制数和十进制数,并可以根据不同的组合方法表示不同的含义 一维条码 二维条码 条形码技术的特点 (1)易于制作。 (2)信息采集速度快。 (3)采集信息量大。 (4)可靠性高。 (5)灵活实用。 (6)设备结构简单,成本低。 (7)自由度大。 射频识别技术概述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RFID电子标签 射频识别技术的特点 (1)不需要光源,甚至可以透过外部材料(如包装的箱子或容器等)读取数据。 (2)信息容量大,RFID能容纳上百亿的字符,远远超过现有的各种条码,可对产品进行详细的描述。 (3)使用寿命长(最高可以达到10年以上),能在恶劣环境下工作。 (4)RFID不受尺寸大小与形状限制,能够轻易嵌入或附着在不同形状、类型的产品上。 (5)穿透性强,读/写距离远(可达数十米),RFID能够穿透纸张、木材和塑料等非金属或非透明的材质,进行无屏障阅读。 (6)可以写入及存取数据,写入时间比打印条码短。 (7)标签的内容可以动态改变。 (8)能够同时处理多个标签(可同时处理200个以上的标签),实现快速批量扫描。 (9)标签的数据存取有密码保护,使其内容不易被伪造,安全性高。 (10)可以对RFID标签所附着的物体进行追踪定位。 信息分类编码技术 信息分类(Information Classifying)就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建立相应的分类系统或排列顺序,把大信息集合划分成小信息集合以便更好地管理和使用信息。 由于观察角度、分类目的等因素的不同,对同一个事物集合的分法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做好信息分类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几项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可扩展性、兼容性以及综合实用性。 基本的信息分类方法有: 线分类法; 面分类法; 混合分类法。 (1)线分类法 线分类法也称层级分类法。它是将初始的分类对象(即被划分的事物或概念)按所选定的若干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划分基础)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层级的类目,并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 (1)线分类法 所谓上位类:即在线分类体系中,一个类目相对于由它直接划分出来的下一级类目而言,称为上位类。 下位类:即在线分类体系中,由上位直接划分出来的下一级类目相对于上位类而言,称为下位类。 同位类:即在线分类体系中,由一个类目直接划分出来的下一级中的各类目,彼此称为同位类。 在线分类体系中,同位类类目之间存在并列关系;下位类与上位类类目之间存在着隶属关系;同位类类目不重复、不交叉。 (1)线分类法 线分类法的原则: 在线分类中,由某一上位类划分出来的下位类类目的总范围应与上位类类目相等; 当某一个上位类类目划分成若干个下位类类目时,应选择一个划分基准: 同位类类目之间不交叉、不重复,并只对应于一个上位类; 分类要依次进行,不应有空层或加层。 线分类法的优点是: 层次性好,能较好地反映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使用方便,既符合手工处理信息的传统习惯,又便于计算机处理信息; 线分类法的缺点是: 结构弹性较差,分类结构一经确定,不易改动; 当分类层次较多时,为其所设计的代码位数会比较大,影响数据处理的效率与速度。 (1)线分类法 (2)面分类法 面分类法是将所选定的分类对象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视为若干个“面”,每个“面”中有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