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知识讲解讲解.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燃料知识讲解
一、燃料定义、分类及组成
1、燃料定义:
一般分普通燃料和核燃料。
满足以下条件的可燃物称之为燃料:
1)、能够点燃; 2)、容易获取(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3)、能量转换过程经济、划算。(如果用柴油、汽油发电就不划算); 4)、便于储存、运输、处理; 5)、使用过程相对安全; 6)、燃烧生成物对环境的污染较小。
2、燃料分类:
主要从常温下的物理形态进行分类
1)、燃料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2)、固体燃料:如煤炭、垃圾(锯末、植物等)。
3)、液体燃料:如矿物燃料(如重油)、合成液体燃料(如酒精)等。4)、气体燃料:天然气、煤气等。
3、燃料成分组成:
主要从固体燃料进行讲解,固体燃料成分分: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
1)、有机成分:固定碳、挥发分(由C、H、O、N、S组成的气态物质)
2)、无机成分:灰分(燃料彻底燃烧后遗留的产物,由Ca、Al、Si、Fe组成的无机矿物)、水分(分内水、外水)。
二、煤的分类
从挥发分的含量进行分类
1、煤可以分为:无烟煤、贫煤、烟煤、褐煤
2、上述四种煤种的特点:
1)、无烟煤:碳化程度最高(即含碳量最高,可达90%~98%)、挥发分含量最少,容易储存、不易点燃。
2)、贫煤:性质介于无烟煤及烟煤之间,碳化程度次于无烟煤,挥发分含量小,不易点燃。
3)、烟煤:挥发分含量较高,易点燃,不易储存。
4)、褐煤:碳化程度低,挥发分含量高、储存性及运输性很差,易自燃。
三、常见燃煤分析种类:
1、元素分析法:分析C、H、O、N、S。2、工业分析法:分析固定碳、挥发分、硫分、灰分、水分。
四、常见名词解释
1)、高位发热量:当1kg的煤完全燃烧,形成的水蒸汽又凝结成水时,煤所释放出的热量。即总热量中包含水蒸气变成水时所放出的热量。
2)、低位发热量:当1kg的煤完全燃烧,形成的水蒸汽以气态存在时,煤所释放出的热量。
因电厂排烟温度大于100℃,因此燃煤热值计算时按照低位发热量进行统计。
3)、标煤: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标煤,为了各相关产业的参数对比,就规定了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为29271KJ/kg(即7000大卡/kg)的煤为标准煤。
4)、发电煤耗:凝汽式发电厂的发电煤耗是在单位时间中所耗用的煤量与在单位时间内的发电量之比叫发电煤耗率,单位常用kg/kw?h表示。5)、供电煤耗:厂供电煤耗率是考虑了厂用电消耗后的发电煤耗。五、煤的工业分析法中各项目的具体内容
1、煤的水分
1)、定义:煤中的水分,按化学方式存在的不同可分为游离水和化合水。
(1)、游离水。是以物理状态吸附在煤颗粒内部毛细管中和附着在煤颗粒表面的水分,游离水在105~110℃的温度下经过1~2小时可蒸发掉。
游离水分又分为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
a、外在水分,是附着在煤颗粒表面的水分。外在水分很容易在常温下的干燥空气中蒸发,蒸发到煤颗粒表面的水蒸气压与空气的湿度平衡时就不再蒸发了。 b、内在水分,是吸附在煤颗粒内部毛细孔中的水分,指在一定条件下煤样达到空气干燥状态时所保持的水分。
(2)、化合水。也叫结晶水,是以化合的方式同煤中矿物质结合的水。如生石膏硫酸钙(NaSO4.2H2O)和高龄土(AL2O3.2SiO2.2H2O)中的结晶水。而结晶水通常要在200℃以上才能分解析出。
煤的工业分析中只测试游离水,不测结晶水。
(3)煤的分析报表中的水分:
煤的分析报表中的水分分全水分和内水分。
全水分,是指煤中全部的游离水分,即煤中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之和,符号Mt。是煤炭按灰分计价中的一个辅助指标。数值与收到基相同,收到基的定义是煤在使用时的水分,符号Mar。
2)、水分的来源:在开采、运输和洗选过程中润湿在煤的外表以及煤中固有的水。
(1)、开采过程中带来的水分。如: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采掘机械化的发展和井下安全生产的加强,以及喷雾洒水、煤层注水、综合防尘等措施的实施,原煤水分呈增加的趋势。
(2)、储存、运输过程中的水分。如:降雨、煤场贮存喷洒水,皮带降尘喷水。
(3)、煤炭深加工过程中的水分。如洗选中产生的煤泥。
3)、水分对生产的影响:
(1)、煤的水分直接影响煤的使用、运输和储存。煤水分大会导致输煤系统上煤困难、原煤仓蓬煤。
(2)、煤的水分增加,还增加了无效运输,并给卸车带来了困难。特点是冬季寒冷地区,经常发生冻车,影响卸车。
(4)、对锅炉工作的危害是:
①水分存在会使煤中可燃元素的含量相对减少,而且水分蒸发还要吸收汽化潜热,所以水分会使煤的实际发热量降低。如果煤中增加1%的水分,除总热值减少1%外,汽化热值减少5.5大卡。例如5500大卡,减少60.5大卡
②水分多对煤的着火、燃烧十分不利,增加不完全烧烧热损失。
水分在锅炉吸收热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