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基本概述1.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1 数据库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数据不保存
数据需要由应用程序自己管理,没有相应的软件系统负责数据的管理工作。
数据不共享。
数据不具有独立性。;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磁带、磁盘等大容量的外存储器和操作系统,便可利用操作系统中的文件管理功能来进行数据处理。在这一阶段,数据不再是程序的组成部分,而是按一定的规则把成批数据组织在数据文件中,存放于外存储器上、并可为各个文件取一个名字。在程序中通过文名把文件调入内存而使用其中的数据。
用文件形式来保存和操作数据,使程序和数据有了一定的独立性。数据文件长期保存在外存储器上,可以多次存取,进行查询、修改、插入、删除等操作,并可采用多种文件组织形式,如顺序文、索引文件、随机文件等。;数据文件使数据的逻辑结构(用户所看到的数据结构)和物理结构(数据在物理设备上的存储结构)可以有一定的差别。(例如:用户看到的数据文件是顺序排列的一连串记录,实际上这些记录却是分散存储在磁盘的不同扇区里,用链接方式组织在一起的。在访问文件时,只需给出文件名和逻辑记录号,而不必关心记录在存储器上的地址以及内存和外存交换数据的过程。;采用数据文件是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但除了对记录的存取由文件完成之外,记录的内部结构仍由应用程序自身定义,数据的维护也由程序来完成。因而,数据文件与使用数据的程序之间仍存在着密切的依赖关系。基本上是一个数据文件只能被一个或几个专门的程序所调用,某一用户只能操作指定的数据文件。这样,各个用户的数据文件中就不可避免地会有大量重复的数据。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不能统一修改数据,可能会造成一指数据因重复存储而出现的不一致性。另外,对文件中数据的操作也是很粗糙的,只能操作记录,无法操作记录中的字段。;特点:
·计算机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广泛应用于信息处理
·存储设备有了磁盘、磁鼓等可直接存取的设备
·计算机有了操作系统,包括文件管理系统,用户可将数
据组织成文件体交给系统进行自动管理。
·数据可长期保存在磁盘等存储设备上
·程序和数据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且文件有多种形式的组
织结构:顺序、链接、索引、直接;(3)对数据的表示和处理能力较差
文件的结构和操作比较单一,不够丰富。
(4)数据不一致
由(1)造成,更新时会造成同一数据在不同文件 中的不一致。
(5)数据联系弱
文件与文件之间是独立的,文件之间的联系必须通 过程序来构造。?
尽管如此,文件系统在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中仍起 着很重要的作用。;缺点:
(1)数据冗余较大
∵每个文件都是为特定的用途设计的,
∴同样数据在多个文件中重复存储
不能提供以文件为单位的数据共享。
(2)程序和数据之间的独立性较差
应用程序依赖于文件的存储结构,修改文件存储结构就要修改程序;20世纪60年代后期,数据处理的规模急剧增长.同时,计算机系统中采用了大容量的磁盘(数百MB以上)系统,使联机存大量数据成为可能.为了解决数据的独立性问题,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达到数据共享的目的,数据库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数据库和数据库系统.
在数据库系统中,存储于数据库中的大量数据与应用程序是相互独立的。数据是按照某种规则,以能反映数据之间内在联系的形式组织在库文件中的。数据的变动不会影响到应用程序,数据也不会受到应用程序变化的影响。数据库系统对数据的完整性、惟一性、安全性提供了统一而有效的管理手段。数据库系统提供了管理和控制数据的各种简单明了的操作命令及程序设计语言,使用户可向数据库发出查询、修改、统计等各种命令,以便得到满足不同需要的信息。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阶段;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适合于那些各部门在地理上分散的组织机构的事务处理。它比集中式系统有更高的可靠性,在个别结点或个别通信链路发生故障时可以继续工作,从而分散了工作负荷。如果本结点的数据子集包含了要查询的全部内容,那么显然比集中式数据库在全集上查找要节省时间。;数据(data):实际上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为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维护而配置的软件。它是科学地组织数据并将其存储在数据库中, 高效地处理这些数据的一个软件系统。(Microsoft Access是DBMS);专业用户:即应用程序员。他们具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经常要存取数据库中的大量数据,或编写应用程序来存取并处理数据库中的数据,故又称为批处理用户。(如:库存盘点处理、工资处理等)。
终端用户:他们通过终端设备,使用简便的查询命令来存取数据库中的数据。这类用户多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他们对数据库的操作经常以数据检索为主。
系统用户:他们负责对数据库进行维护,以保证数据库系统的正常运行。这种用户是数据库管理员(DBA)。他们要对数据库全面负责,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