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经济法学》.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经济法学》 Economic Law 主讲人:刘 勇 博士 副教授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 引子:奈特与庇古的分歧 关于经济法的含义、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经济法的法律地位等关键问题在法学界的争议很大。 我们的话题可以从奈特(F. H. Knight)在1924年批评庇古(A. C. Pigou)1920年的社会成本分析开始。奈特之观点是后来1960年代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科斯定理源于此)的前身。 分析社会成本,庇古提出了公路使用的例子。两条公路,一好一坏,都是从甲市通到乙市去。好路平坦但狭窄,坏路残破但宽阔。驾车的人争走好路,互相挤迫,导致堵塞。坏路宽阔车少,永远没有堵塞的情况。好路与坏路的行车时间因而相同。庇古的认为,好路堵塞,车辆互相损害,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有了分离,如果政府强行征收好路的使用税,把部分车辆赶到坏路那边走,那么转用坏路的因为没有堵塞,没有损失;付税用好路的因为有车辆少了之利,也没有损失。政府赚了税收,可做些对社会有贡献的事。 引子:奈特与庇古的分歧 奈特认为庇古的逻辑没有错,但指出好路堵塞是因为该路不是私人产业。他指出如果好路是私产,路主会收使用费,跟政府抽的理想税有完全一样的效果。这批评重要:好路堵塞,导致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分离,无效率,可不是因为市场失败,而是因为好路不是私产,没有市场。 庇古没有回应奈特,只是在他的名著再版时把公路的例子删除。这可能把产权经济学的发展推迟了三十多年(张五常)。 思考: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美国、中 国救市政策 美国: 首先,加强对金融机构监管。 其次,建立对金融市场的全方位监管。 第三,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不受不当金融行为损害。 第四,赋予政府应对金融危机所必需的政策工具,以避免政府为是否应救助困难企业或让其破产而左右为难。 第五,建立国际监管标准,促进国际合作。 思考: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美国、中 国救市政策 中国: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中国政府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方向,扩大投资保增长,扩大消费保民生,扩大就业保稳定,实施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 一是扩大内需。增加财政支出带动社会投资,计划两年增加投资4万亿元,相当于去年GDP的14%。结构性减税约5500亿元,对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和工业品下乡给予财政补助。 二是稳定金融。连续五次下调利率,共释放流动性8000亿元,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三是振兴产业。制定汽车、钢铁等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支持发展新能源、环保等新兴产业。 思考: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美国、中 国救市政策 四是技术创新。重点是核心电子器件、核能开发利用、高档数控机床等16个领域。 五是加快改革。今后三年各级政府拟投入8500亿元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 六是保障民生。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大幅度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在应对危机中,民生保障和医疗教育等社会投资占中央财政支出的52.4%。 第一编 经济法总论 第一章 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概念是经济法原理的源头和核心,经济法原理的其他部分,例如,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方法、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的渊源和体系等等,都是从经济法的概念展开的。因此,我们在探究经济法的概念,试图给予其一个最能反映经济法本质和内在联系的、科学的、确切的定义时,就不得不追溯经济法概念的最初使用和最初含义以及它们的变化和发展历程。 大众语言:经济的法 专业语言:部门法 √ 第一章 经济法的概念 第一节 经济法概念的早期使用 最早使用“经济法”一词的是法国的摩莱里(Morelly),继之较著名的人物有泰·德萨米和蒲鲁东,但他们所述的“经济法”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 1775年1月,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摩莱里出版的《自然法典》中(第四篇第二部分“分配法或经济法”)使用了“经济法”的概念。 1843年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泰·德萨米(Dezamy,1803-1850)出版了《公有法典》一书(第三章“分配法或经济法”) ,继承和发展了摩莱里关于经济法的观点。 第一章 经济法的概念 1865年,法国无政府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蒲鲁东(Proudhon)在他的《工人阶级的政治能力》一书中指出,经济法是政治法和民法的补充和必然产物。蒲鲁东对经济法的理解,与他的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