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三语文第一课诗两首.ppt

发布:2017-06-06约3.91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你能忘了吗, 这个血淋淋的数字 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 / 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 / 用嘶哑的喉咙 / 歌唱: 这被暴风雨 / 所打击着的 /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 / 我们的悲愤的 / 河流, 这无止息地 / 吹刮着的 / 激怒的 / 风, 和那 / 来自林间的 / 无比温柔的 / 黎明… ——然后 / 我死了, 连羽毛 / 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 / 我的眼里 / 常含泪水? 因为 / 我对这土地 / 爱得深沉…… “土地”的含义 艾青是一位与“土地”联系得非常紧密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和“太阳”。 前者象征祖国,后者象征光明(在本诗中,“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也是光明的化身)。 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假如 / 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 / 用嘶哑的喉咙 / 歌唱 “鸟”象征着“我”,通过用“嘶哑的喉咙”来歌唱“土地”、“河流”、“风”、“黎明” 这被暴风雨 / 所打击着的 /土地, “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意象展示了大地遭受苦难、山河破碎、国土沦丧。 这永远汹涌着 / 我们的悲愤的 / 河流, 这无止息地 / 吹刮着的 / 激怒的 / 风, “永远汹涌着”的“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抒写了人民的悲愤和激怒,象征抗战力量的的日渐壮大和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 和那 / 来自林间的 / 无比温柔的 / 黎明… 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苦难人民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黎明” ——然后 / 我死了, 连羽毛 / 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先把自己幻化成一只不屈的鸟,具备了唱歌的天赋,具备了广阔的视角。它为我们的土地苦难的历史,为我们的悲愤的人民,为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而歌,死了,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 意象写实和象征手法交织 我爱这土地 意象 象征 鸟 土地 河流、风 黎明 诗人自己 祖国大地 抗争精神 解放区 诗人以鸟的形象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歌唱祖国,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这种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出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情怀。 思想感情 感情——强烈的爱国情——永恒的主题 第一层强化:“假如” 第二层强化:“鸟的歌声” 第三层强化:“土地”、“河流”、“风”、“黎明” 第四层强化:“——然后我死了 问题探究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如何理解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为什么 / 我的眼里 / 常含泪水? 因为 / 我对这土地 / 爱得深沉…… 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的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中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动态的描述 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是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作者描述这些对象时都是在前面加上了修饰语。 “暴风雨”“打击”正是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汹涌”“悲愤”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的情状; “吹刮”“激怒”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暴行的愤怒;“来自林间”“温柔”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降临于这片土地。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地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的执着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以斯、葬以斯,念慈在慈,至死不渝。 静态的特写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以设问的方式形成一个静态的大镜头特写。眼中蓄泪,表明心中自有悲愤痛苦;常含泪水,表明这种感情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 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的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的共同的心声。 想一想,说一说 诗歌中哪些词语或诗句深深地触动了你,令你印象深刻?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___李白《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