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线路平面和纵断面设计答题.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汽车行驶轨迹及平面线形要素 汽车行驶轨迹特征 ⑴轨迹线连续 ⑵轨迹线曲率连续 ⑶轨迹线曲率对里程或时间的变化率连续 平面线形要素 ⑴当汽车转向角为0时,轨迹为直线; ⑵当汽车转向角为常数时,轨迹为圆曲线; ⑶当汽车转向角为变数时,轨迹为缓和曲线。 3、坡段长度的限制 运营实践证明,列车不宜同时跨越两个以上的变坡点,即坡段长度不宜短于半个列车长度,以保证在变坡点处叠加后的附加应力和局部加速度不致过大。故《规范》规定了设计坡段的最小长度。 远期货物列车长度的一半(远期到发线有效长减50m) ⒉选定最小曲线半径的影响因素 ⑴路段设计速度——最小曲线半径要满足各个路段的需要 ⑵货车通过速度 坡度越陡,列车速度越慢。曲线上,外轨超高受允许过超高的制约 ⑶地形条件 平原微丘——R宜大 山岳地区——R宜小 用足坡度地段——R越小,线路额外展长,工程费用增加 2.3.3曲线半径的选用 ⒈曲线半径系列 一般为50或100米的整倍数 特殊为10米的整倍数 ⒉选用原则 ⑴因地制宜,由大到小合理选用 ⑵结合纵断面特点合理选用 ①坡度平缓地段和凹形纵断面坡底,列车速度高, 半径宜大 ②长大坡道、凸形纵断面的坡顶及双方向均需停车的 大站两端,半径可以小一些 ③足坡长大坡道顶部和进站前用足坡度上坡的地段, 半径不宜过小 ④小半径曲线宜集中设置 2.3.4缓和曲线——保证行车平顺 ⒈作用 ⑴缓和曲线地段,半径由无穷大变到一个定值,离心力逐渐 增加 ⑵缓和曲线地段,外轨超高由零变动到圆曲线上的超高,向 心力逐渐增加 ⑶半径小于350米时,轨距由标准轨距变动到加宽后的轨距 ⒉线型 直线型超高顺坡 的三次抛物线 ⒊长度 ⑴保证超高顺坡不致使车轮脱轨 ⑵保证超高时变率不致影响旅客舒适 ⑶保证欠超高时变率不致影响旅客舒适 取三个计算值中的较大者 ⒋选用——结合半径、设计速度、地形选用,尽量选 用较长的。 ⒌两缓和曲线间圆曲线的最小长度——与夹直线相同 2.3.5线间距离 ㈠限界 定义:对机车车辆和接近线路的建筑物和设备所规定的不 允许超过的轮廓尺寸线。 作用:确保机车车辆在铁路线路上运行的安全,防止机车 车辆撞击临近线路的建筑物和设备。 种类: 机车车辆限界——机车车辆不同部位宽度和高度的 最大轮廓尺寸线。 直线建筑接近限界——铁路两侧建筑物和设备在 任何情况下不得侵入的轮 廓尺寸线。 隧道建筑限界 桥梁建筑限界 ㈡区间直线地段的线距 ⒈第一、二线的线距 最小线距: 其中 1700—机车车辆的限界半宽 100—信号限界宽 400—不限速会车的安全量 ⒉第二、三线的线距 取为5.3m 其中 2440—直线建筑接近限界半宽 410—信号机最大宽度 ㈢区间曲线地段线距加宽 ⒈加宽原因 车体长 转向架中心距 曲线半径为R ⑴车辆在曲线上时,车辆中部向内凸W1,两端向外凸W2 ⑵曲线上设有外轨超高,使车体向内侧倾斜W3 ⒉加宽值计算 ⑴ 时, ⑵ 时,外侧车体的内倾量大于内侧 §3 区间线路纵断面设计 基本概念及设计过程 最大坡度 坡段长度 坡段连接 坡度折减 坡段设计对行车费用的影响 重要概念:坡段长度,坡度 坡段长度——坡段前后两个变坡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坡度——坡段两端变坡点之间的高程差除以坡段长度 坡度值符号规定:上坡取正值,下坡取负值 (‰) 设计步骤: ⒈在平面设计一栏中,填入平面设计的资料,按纵断面图的格式,绘制线路平面图。 ⒉根据平面图的等高线,将千(百)米标及地形变化点点绘在纵断面图上,连成地面线。 ⒊用直尺沿地面线上下移动,使填挖方较小,从而定出坡段长度和坡度值。 以上为纵断面设计的大致步骤,具体设计时,还包括确定最大坡度、坡段长度、坡段连接和坡度折减等一系列具体问题,需要在设计过程中进一步协调配合。 3.1线路的最大坡度 首先必须明确限制坡度、加力牵引坡度、地面平均自然坡度等几个概念。 最大坡度,在单机牵引的路段称为限制坡度; 在两台及以上机车牵引的路段称为加力牵引坡度。 地面平均自然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