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08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关注民生和“三农问题”课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北京奥运).ppt

发布:2016-12-28约字共2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注民生与“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背景材料 2007年6月15日《山西警方解救31名“黑砖厂包身工”》披露了山西省一些黑砖窑非法用工的严重问题后,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密切关注。胡锦涛、温家宝、吴官正、李长春等领导同志都作了重要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义王兆国也作出批示。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纪检组长张鸣专程赶到山西,对黑砖场一案的查处进行督促、调查。 2007年7月10日,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次明确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造福农村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相关知识 一、和谐思想 1、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民本”思想。 2、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3、统治者的“民本”思想----强调君民和谐。 4、西方和谐思想:“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 5、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观。 相关知识 二、和谐实践与社会改革 1、中国古代休养生息及发展社会生产的措施 (1)秦国: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 (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3)西汉:休养生息。 (4)北魏:均田制。 (5)唐朝: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封建盛世可以说是古代理想的“和谐社会”。 (6)宋朝:王安石变法的中募役法。 (7)元朝:农业生产作为评定地方官标准。 (8)明朝:明初奖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 (9)清初:奖励垦荒,实行“摊丁入亩”。 相关知识 二、和谐实践与社会改革 2、太平天国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孙中山 提出民生主义。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所共享,做到“家给人足”。“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相关知识 二、和谐实践与社会改革 4、《人权宣言》 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平等、安全和反抗压迫都是不可动摇的人权;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5、《独立宣言》 “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权利,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相关知识 二、和谐实践与社会改革 6、罗斯福新政与就业问题 新政中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人数等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遏制了法西斯势力扩张。 7、二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相关知识 二、和谐实践与社会改革 8、20世纪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 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稳定社会秩序。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经验。 9、新中国成立后在民主建设、经济建设中的经验 1949年多党合作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建立;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相关知识 三、生态和谐 1、中国古代重视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主张 (1)先秦时期:商朝、西周的时候,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到战国时,国家羽翼已有正式的法律条文,约束乱砍滥伐的行为,保护自然资源。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先秦时期,黄河中上游地区气候温和,植被茂密,整个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超过50%。先民在此逐水而居,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 相关知识 三、生态和谐 1、中国古代重视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主张 (2)魏晋南北时期:中原农耕规模缩小,畜牧少数民族的内迁有所扩展,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3)隋唐:隋朝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在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并且创制筒车、曲辕犁等发展农业生产。 相关知识 三、生态和谐 1、中国古代重视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主张 (4)明清时期:在自然保护方面,除沿用旧时的自然资源政策外,别无其他特别之处。 (5)中国历代都对山林实施国家管理,很少开放山林川泽,经常封山育林。 相关知识 三、生态和谐 2、建国后党和政府举办了许多改善生态环境的大型工程,如小浪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