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辩证地处理语文课改中的几个问题.doc

发布:2018-04-13约4.06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辩证地处理语文课改中的几个问题 语文新课程实施两年多了,这里把在语文新课程深入推进中遇到的几个典型问题提出来与实施新课程的广大教师们一起探讨,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是新型学习方式下的师生关系与师生地位问题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是多边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师生是平等互助关系,教师不能独霸课堂,要让学生“建构”。这些道理教师们都能接受。但在实验中,一些教师在转换角色时,不适度地由以前的教师至上变成了学生至上。他们的理解是,学生是主人,学生是上帝,要“把学生失去的课堂交还给学生”,于是乎,课堂由“一言堂”一下变为了“大放羊”,教师在课内是旁观者,是陪客,不能过多干涉,课堂秩序乱了,学生思维乱了,甚至出现了错误的结论教师也不过问或者持模棱两可的态度,课堂完全放开,一些人认为这才是课堂的“开放”。 这是对新课程的一种误解。虽然长期以来课堂关系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单主体、双主体论也热闹过很久,但一些基本问题应该是清楚的。我们说,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关系是平等的,这主要是指人格上的平等,指我们的教师要尊重、爱护学生的人格,不能损伤其自尊。除此之外,其他各方面严格意义上说都不是完全对等的。课堂中师生双方的地位并不真正平等,主要是因为二者的职责、任务不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更多的是履行自己职业的责任与义务,促进学生的发展(当然也发展了自己,但主要是要让学生发展)。就课堂行为看,教师与学生绝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真正地“共同学习”,教师多半是对教学内容有了把握,有的是知道了结果,或是早就准备好了的。教师在教学总体上(或明或暗,或强或弱)是要引导学生走的,只是收放适度,不要包办代替而已。课堂上师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卸下自己的职责而失去其主导性。该“干涉”的要干涉,该纠正的要纠正,该限制的要限制,该“主宰”的要主宰。教师不能独霸课堂,但教师将课堂完全“归还”给学生,自己“甘居人后”也是一种极端。因为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是教学的主要计划者和安排者,而教学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又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不能说一讲“建构主义”,讲师生平等,讲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堂就任由学生决定一切,就一盘散沙,放任自流。事实上,完全缺乏教师组织和引导的课堂简直不可思议。这样的话,学校、教师也许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二是超前的课程理念与恰当实际的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 有许多语文工作者认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个承载量较重的理想物,其高起点、高标准、理想化的要求与现实落差较大。有方家也提出应颁布不同等级的各种标准,以适用于不同地区的语文教育。也有人说有的语文教材好读不好用——它依托的教育资源起点太高,相当多的地区实施不了。 这就需要有一个切合我们自身实际的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很显然,新一轮课改要追求理想课程,但我们首先追求的是方向的正确,是在理念、策略上的正确把握。我们认为,当前阶段的课标应该承担这个任务。它是指导性的、方向性的。方向对了,路就走不错走不歪。基础差,起点低,哪怕慢一点,总有抵达目的的一天。何况我们追求理想课程,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我们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实情,教育资源相差较大,有的地区教育资源很薄弱,但不能说我这个地区条件差,教育落后,不好搞课改或搞不了课改。课程改革不是需要各个环节都建立在优质教育资源上的。我们可以从实际出发,确定适合我们自身的恰当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若实在是低起点,我们就可以低切入,因地制宜,各取所需,不同地区追求不同的“理想”。新课程给了我们地方、学校、教师从实际出发的充分发展的空间。没有一把理想的尺子能衡量所有地区、所有学校的课改,我们也不需要在课改中进行整齐划一的改革和确定完全相同的教学目标。 三是积累、感悟与分析、训练问题 这是一个敏感区,是个老话题。无数的人说了话,无数的人不愿意说。《语文课程标准》重视积累、感悟,不提分析、训练,而且是非常坚决地回避了这些话题,其研制者们也再三解释了只字不提这些术语的缘由。但表述上无论淡化与否,回避与否,语文教育实践都无法回避这些问题。 自然,重视积累与感悟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在经过了许多波折后提出的一个科学的方向。这是总结出来的结论。是有过代价的,值得我们珍惜。但是中小学生学语文只读(背)不讲,只悟不练,也一定是一个误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有其道理,但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语言积累薄,阅读经验、生活体验均较缺乏,单纯地去“悟”,漫无边际地“品”,既“罔”又“殆”,会不会是我们所反对的“少慢差费”呢?有迷惑地读一百遍,可能不及教师画龙点睛地点拨“分析”一遍豁然开朗吧。教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适度地点拨、分析、指导,应该是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的。另外,教学中片面地回避训练有失科学。事实上,受了一些新说法的影响,新课程的课堂中,许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