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地理(安徽卷)答案精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地理(安徽卷)答案精析
图1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23~25题。
图1
23.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23.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标志以及读图能力,难度较小。由图可知,城市化水平大约从35%到45%快速增加,说明处于中期阶段。
24.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4.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一直在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总体稳中有升,第三产业比重一直在上升,这就导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5.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
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25.A [解析]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可促进就业,原料导向型工业则可促进农业产业化,此外这两种工业类型也比较适合安徽省的省情。
图2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完成26~27题。
图2
26.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 )
①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
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
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
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平
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26.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各个环节以及水循环的意义,并对伏尔加河流域内的气候特征进行考查。当地纬度较高,蒸发不是很旺盛;该流域虽然距海远,但仍有部分西风带来降水;该流域为内流区,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河流作用是一种外力作用,可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平坦;河流可以调节湖泊的水热平衡。
27.图中所示石油、天然气( )
A.与伏尔加河水能的能量来源不同
B.直接形成于伏尔加河的沉积作用
C.开发得益于伏尔加河水资源丰富
D.输出主要通过伏尔加河运往西欧
27.C [解析] 化石燃料和水能都间接来源于太阳能;石油、天然气形成于地质时期的生物沉积;丰富的水资源能促进石化工业的发展;伏尔加河受结冰期影响,航运价值低,该流域的资源外运主要通过管道和铁路运输。
图3表示我国某地某日观测记录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完成28~29题。
图3
28.该日日期及天气状况可能是( )
A.3月12日 晴朗 B.6月5日 晴朗
C.3月22日 多云 D.6月20日 多云
28.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昼长大于12小时,因此为夏季;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有波动变化,故该日天气为多云。
29.该地可能位于( )
A.祁连山地 B.大兴安岭
C.南沙群岛 D.帕米尔高原
29.A [解析] 该地昼长接近15小时,说明纬度较高。据图计算该地正午为13:30,比120°E地区晚1.5小时,因此位于97.5°E附近,祁连山地符合条件。
图4为1959~2009年秦岭山地1月0℃等温线位置变化图。完成30~31题。
图4
30.该地1月0℃等温线的位置总体上( )
A.向亚热带地区偏移
B.向海拔较低地区偏移
C.向低纬度地区偏移
D. 向落叶阔叶林带偏移
30.D [解析] 读图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0℃等温线向北移动,因此答案为D项。
31.根据图中等温线的位置及其变动可知( )
A.甲地为山岭、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下降
B.乙地为山谷、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上升
C.甲地海拔低于乙地海拔
D.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乙地
31.B [解析] 本题考查读图能力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根据图中等温线可以看出甲地气温低于乙地(甲在0℃以下,乙在0℃以上),因纬度基本相同,所以甲地海拔高,两地冬季平均气温都趋于上升。
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图5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32~33题。
图5
32.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
A.气温、降水、蒸发 B.降水、蒸发、气温
C.降水、气温、蒸发 D.气温、蒸发、降水
32.B [解析] 热带森林带的降水量居于高值,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的蒸发量居于高值,据此可判断Ⅰ为降水,Ⅱ为蒸发。
33.风化壳厚度( )
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
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
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
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
33.C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森林植被条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