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2章恒定电流第9节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ppt

发布:2017-04-21约3.47千字共4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九节 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学习目标:1.了解并掌握测定电池的电动势与内阻的原理. 2.掌握实验方法,并学会处理实验数据. 重点难点:掌握实验原理,合理处理实验数据. 易错问题:数据处理.;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熟练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2.学会用伏安法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3.学会利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二、实验原理 1.原理图如图2-9-1所示.;2.原理: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出每种状态(最少两种)下的U、I值,列出两个方程,即可求出电动势E和内阻r. 即 联立求解可得 ;三、实验器材 被测电池(干电池)、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键和导线等.;四、实验步骤 1.确定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按图2-9-1所示电路把器材连接好,如图2-9-2所示. 图2-9-2;2.把变阻器的滑动片移到一端使阻值最大. 3.闭合电键,调节变阻器,使电流表有明显示数,记录一组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并记录几组I和U的值. 4.断开电键,整理好器材. 5.数据处理:用原理中的方法计算或从U-I图象中找出E和r.;一、测量数据处理方法 1.代数法:运用解方程组求解E和r. 为了减小实验的偶然误差,应该利用U,I值多求几组E和r的值,算出它们的平均值.;2.图象法 对于E、r一定的电源,路端电压U与通过干路的电流I,U-I图象应该是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纵轴的交点表示电源的电动势,与横轴I的交点表示短路电流,图线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电源的内阻.;二、注意事项 1.为了使电池的路端电压变化明显,电池的内阻宜大一些,实验中不要将I调得过大;读完U和I的数据后应立即断开电源,以免干电池在大电流放电时极化现象严重,使得E和r明显变化. 2.在画U-I图象时,要尽量使多数点落在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个别偏离直线太远的点可舍去,这样可减小偶然误差,提高测量精确度.;3.干电池内阻较小时U的变化较小,坐标图中数据点将呈现如图2-9-3甲所示的状况,下部分大面积空间得不到利用,为此可使坐标不从零开始,如图乙所示,纵坐标不从零开始,把纵坐标的比例放大,可使结果的误差减小些.此时图线与横轴交点不表示短路电流,计算内阻要在直线上任取两个相距较远的点,用r= 计算出电池的内阻r.; 图2-9-3;三、误差分析 造成误差的主要原因是未考虑电压表的分流作用,使得电流表上读出的数值比实际的总电流(即流过电源的电流)要小一些.U越大,电流表的读数与总电流的偏差就越大.作图不准确会造成偶然误差.采用课本图2.9-1电路时E测E真,r测r真,如图2-9-4所示.;四、测电源E、r的几种方法与电路连接;主要仪器; (2010年常熟高二检测)在测定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备有下列器材: A.待测干电池(电动势约为1.5 V,内阻小于1.0 Ω) B.电流表G(满偏电流Ig=3 mA,内阻Rg=10 Ω);C.电流表A(0~0.6 A,内阻0.1 Ω) D.滑动变阻器R1(0~20 Ω,10 A) E.滑动变阻器R2(0~200 Ω,1 A) F.定值电阻R0(990 Ω) G.开关和导线若干;(1)某同学发现上述器材中虽然没有电压表,但给出了两个电流表,于是他设计了图2-9-5甲中的a、b两个参考实验电路.其中合理的是图________所示的电路;在该电路中,为了操作方便且能较准确的进行测量,滑动变阻器应选________(填写器材的字母代号). (2)图乙为该同学根据(1)中选出的合理实验电路,利用测出的数据绘出的I1-I2图线(I1为电流表G的示数,I2为电流表A的示数),则由图线可得被测电池的电动势E=________ V,内阻r=________ Ω.;图2-9-5;【解析】 (1)电路a中电流表A和定值电阻R0组成的电压表量程为0.6×990.1 V≈594 V,而电源电动势仅约为1.5 V,所以电路a不合理,电路b合理,电源的内阻较小,又滑动变阻器采用限流式改变电路,所以用滑动变阻器R1改变电路较为方便.;(2)根据实验原理可知电流表G的读数乘以(10+990)Ω,即为电路的路端电压,所以图线在纵轴上的截距乘以(10+990)Ω=1 000 Ω,可得电源电动势E=1.48×10-3×1 000 V=1.48 V;从图线上取两点得电池的内阻 ;【答案】 (1)b D (2)1.48(1.47~1.49均正确) 0.8(0.78~0.82均正确); (2009年高考海南卷)图2-9-6甲是利用两个电流表A1和A2测量干电池电动势E和内阻r的电路原理图.图中S为开关,R为滑动变阻器,固定电阻R1和A1内阻之和为10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