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08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稳态与调节 ppt.ppt

发布:2016-12-25约5.91千字共2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08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Ⅲ. 植物的激素调 节 (2) Ⅰ内环境与稳态 二.知识体系 Ⅰ内环境与稳态 三.考点解析与典例讲解 考点1.内环境的组成及生理意义 内环境组成及相互关系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典型例题: 例1根据图1-3所示的高等 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的物 质交换示意图回答问题: (1)a,b,c依次表示___ ______系统、________ _系统、_________系统; (2)方框内的3种液体称为_________; 淋巴与血浆通过__________________途径相联系; (3)由图可见高等多细胞动物的体内细胞,只有通过_________才能和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它们只有依靠_________的分工合作,才能使新陈代谢和其他各项生命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 典型例题: 例2. Ⅰ内环境与稳态 三.考点解析与典例讲解 考点2.稳态及其调节机制 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稳态的调节机制 考点2.稳态及其调节机制 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内环境的稳态指内环境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及体温等指标的相对稳定。是通过神经及体液的调节来实现的。包括水、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PH值、渗透压、温度等多个方面的相对稳定。 考点2.稳态及其调节机制 典型例题-稳态及生理意义 例1 例2.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考点2.稳态及其调节机制 酸碱度(PH): 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血浆中有多对对酸碱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对。如H2CO3/NaHCO3、NaH2PO4/NaHPO4等 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在37 ℃左右。 渗透压: 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生理盐水(0.9%的NaCl溶液)的渗透压。 (PH)酸碱平衡的调节 ①血液中缓冲物质的存在,每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强碱盐组成的如: 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②缓冲过程: 考点2.稳态及其调节机制 b.当食物中(如蔬菜、水果等)中或细胞代谢中产生的碱性物质进入血液如碳酸钠进入血液时,就与血液中缓冲物质碳酸发生反应,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由肾脏造尿,随尿排出体外。该反应式如下:Na2CO3+H2CO3→2NaHCO3 这样碳酸钠这种碱性物质进入血液,也不会使血液碱性增大。 例1.有一类疾病属于呼吸性酸中毒,是由于呼吸道阻塞、肺膨胀不全或肺炎等导致体内二氧 化碳排出受阻。请运用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血液的pH通常在__________之间,当血液中CO2大量积累时,它就与水反应形成__________,该物质在血液中的积累会使血液pH低于________,但总的影响不会太大,因为该物质又会很快分解成__________。 (2)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_____,但乳酸可与血液中的__________发生反应,生成__________,这样,血液的pH就相对稳定。 (3)病人从水果中摄入的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碳酸反应,生成__________,该物质通过__________排出体外,因此血液pH不会升高。 (4)由上述看出,血液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一对重要的缓冲物质,它对于维持血液__________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考点2.稳态及其调节机制 例2.人体____________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若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例如, ____________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当发生肾功能衰竭时就会出现____________,最终会引起死亡。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____________系统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 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考点2.稳态及其调节机制 例3.当大量饮水后,排尿量也显著增加,其生理意义是( ) A.排出人体过多的代谢废物 B.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C.排出人体内多余的无机盐 D.带走人体内的热量 3.造成组织水肿的原因有哪些? 肾炎病人常常出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