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4年八年级地理会考复习资料(湘教版).doc

发布:2017-05-28约4.43万字共5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盖天说 浑天说 麦哲伦环球航行 卫星探测,即“天圆地方” “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球体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最早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 麦哲伦环球航行。 其他证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在海边看远处归来的船先看到船的上部,再看到船的下半部分;登高望远;月食;登高望远;移动信号发射塔,建得越高,信号的覆盖面积越广。 2.地球的大小(选择题题P39):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仪:(确定位置;东西、南北半球;低、中、高纬度;相对两点的方向;五带的确定;纬线的长短,重点是关注选择题) 概念:人们为了认识地球,更好地研究地球,制作了地球的模型,这就是 地球仪 。地球仪是规则的球体 地轴: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象的轴,地球在运动的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 北极星 附近。 地球仪上的点:北极点是地轴 北段 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地球南极点是地轴 南段 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概 念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 圆圈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特点 圆周(与赤道平行) 半圆周(连接南北极点) 长度特点 地球仪表面,纬线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 缩短 ,两极为一点 地球仪表面,经线长度 相等 ,长度等于赤道长度的一半 相互关系 所有纬线都平行 在南北两极点相交 经、纬线相互垂直 指示方向 纬线指示 东西 方向 经线指示 南北 方向 零度线的确定 最长的纬线---赤道 本初子午线--通过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度数变 化规律 0°~90°,从赤道向北增大是北纬,向南增大是南纬;自南向北北纬逐渐增大,南纬逐渐减小。 0°~180°,从0°经线向东增大是东经,向西增大是西经;自西向东东经的度数逐渐增大,西经的度数逐渐减小。 字母表示 北纬用 N表示,南纬用 S表示 东经用 E表示,西经用 W表示 4.经线圈: 由两条 相对 的经线构成经线圈,相对的两条经线度数之和为 180°,除0°和180°经线外,相对的两条经线中有一条经线经度为 东经 ,另一条经线经度为 西经 。任何一个经线圈把地球分成两个半球,东、西半球的界线是由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西半球的范围是160°E—180°—20°W。东半球的范围是20°W—0°—160°E。 5.重要的经纬线: 赤道:0°纬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低、中纬度界线 30°纬线;中、高纬度界线: 60°纬线;南、北回归线: 23.5°N、23.5°S;南、北极圈: 66.5°N、66.5°S;东、西经的分界线: 0°和 180°;东、西半球分界线: 20°W、 160°E。 6.经纬网: 在地球仪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 网络 叫经纬网。作用是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 位置,常用的经纬网,有如下类型: 7.地球自转与公转比较 (地球的运动是重点,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自转 公转 绕转中心 地轴 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周期 一天 一年 产生现象 昼夜更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地方时差异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形成 8.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 66.5°的夹角,这样在一年之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各地正午(每天的12时即为正午) 太阳高度 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太阳直射的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是90°,其它地方正午太阳个高度小于90°。 昼夜长短的变化:除赤道外,其他各地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分和秋分全球昼夜等长, 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北的地区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现象;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北的地区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昼现象。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即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至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即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至次年的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南半球昼夜长短,冬、夏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9.地球公转中的四个节气 四季更替:在 温带地区 地区,四季更替明显。如长沙市居民的衣柜中就放有四季的衣服。 节气 交节时间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状况 春分日(D) 3月21日前后 赤道或0°纬线 各地昼夜长短相等 夏至日(A)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或23.5°N 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