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 20160830.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8.2.1 人类对大气圈与气候的影响 8.4.2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如何协调发展: 1.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 振兴经济发展,改进增长方式 3. 改善自然地理环境质量,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4. 大力开展自然地理环境建设 警示 反思 新的选择 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环境问题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8.4.3 实现人地协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 1962年,美国女科学家卡逊(Rachel Carson,1907年5月27日—1964年4月14日,海洋生物学家)发表引起轰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揭示了DDT及各种化学药品危害环境的问题,揭开了现代环保运动的先河。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是环境与发展问题思考的第一个里程碑。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等组织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成形和推行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1983年成立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该组织于1987年向联合国提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被确定为全球的行动战略。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概念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 内涵 ①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 ②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它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和限制,以求得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 3.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安全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目的。 (1)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十分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 (2)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 (3)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发展的内在要素和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与特征 公平性原则: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世代平等)、资源利用和发展机会的公平。 协调性原则: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质量原则:生产过程及其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与产品的功能性、耐久性、可靠性以及易于使用的程度等质量要素一样,都被看作是经济发展的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基本原则 发展度 发展度应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发展度在于判断国家或地区能否在真正地、健康地发展,以及能否在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的发展。 社会经济规模的健康增长。即以人均“财富”的增长为目标;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即要求人均“财富”的增长以资源、能源消耗率愈益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强度愈益减小、总体社会效益愈益提高为目标; 较好地满足就业、粮食、能源、饮用水等基本生存要求。即以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为目标。 三大特征 协调度 协调度即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是否保持在与预想最佳发展状况所规定的偏离范围之内的一种量度。实际发展状况一旦偏离了允许范围,便应实施调控措施,使之恢复协调发展状态。 调控人口数量的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的素质。 始终控制环境与发展的平衡。 持续度 持续度为定量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保持长期、合理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量度。它是一个反映发展的“时间性”标志。持续度强调在充分长的时期内使发展速度和质量维持在可控的合理水平上。 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 着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4.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 传统的环境管理模式 (末端治理) 系统化的环境管理模式 (全过程控制) 可持续发展 三大缺点 永续利用 经济和环境统一 第8章 人类与自然环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