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基尼系数概要.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什么是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基尼系数和洛伦茨曲线都是表示社会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是根据洛伦茨曲线(Lorenz curve)推导出来的。洛伦茨曲线是指收入的百分比与人口的百分比所形成的曲线,洛伦斯曲线把正方形图对角线的下半部分为A和B两块。基尼系数=A/ (A+B) 。 20% 40% 60% 80% 100% 20% 40% 60% 80% 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为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目前,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很多。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 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0.2之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贫富差距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指出,世界上最富有的3个人的净资产超过了世界上最贫困的41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1%的最富裕人口的收入和最贫困的57%的人口收入相等,世界上5%最富裕人口的收入是最贫困的5%的人口的114倍,美国10%最富裕的2500万人收入超过全世界20亿贫困人口的总收入。 1980-1996年,在美国,最富有的5%左右的人群实际收入增长了58%,而最贫困的60%左右人群的实际收入仅增长了不到4%,CEO的收入则增长了800%。这说明,市场经济,通常只能解决效率问题,它并不能解决公正问题。公正的问题要靠社会制度来保障。这也是我们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要备加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基尼系数在中国的演变 按照世界银行的测算,改革开放前,我国居民总体的基尼系数小于0.2。 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的基尼系数逐渐发生变化,收入分配关系逐渐演变。从1981年到1984年,我国居民总体的基尼系数从0.288上升到0.297。从1984年到1989年,我国居民总体的基尼系数又从0.297增长的0.349。 在1994年,我国居民总体的基尼系数翻过了“警戒水位”,达到了0.434,1998年达到了0.456,1999年达到了0.457,2000年达到了0.458,2001年达到了0.459,每年以0.1%的速度在递增。这已经超过高收入国家90年代0.338的平均水平,与经济发达程度相似(人均GDP1000美元左右)的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也明显偏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和重视。 城乡人均收入差距 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比例1995年是2.72∶1;2001年为2.92∶1;2002年为3.1∶1;2003年扩大为3.2∶1。但今年上半年仍继续在扩大,达到3.58:1。 地区收入差距 2003年,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0366元、7036元和7096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47:1:1.01(中部为1) 。阶层收入差距略有扩大。 阶层收入差距 2003年,占总体20%的最高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472元,占总体20%的最低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95元。最高组与最低组的收入之比由2002年的5.1∶1扩大到5.3∶1。 中国与部分国家基尼系数比较 基尼系数 2001年 中国 0.45 印度*1 0.3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