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标课精选.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学习目标: 一、掌握有关作者及元曲的文学常识。 二、熟读成诵并会默写该诗歌。 三、领会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 写作特色。 文学常识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què)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 与宋词相比,元曲对句子和字数没有严格限制,它用韵灵活,内容通俗易懂。 《天净沙 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 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因成就较高,被后人称为“元曲四大家”。 其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称他为“曲状元”。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元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思考: 经过两幅图的对比,“枯藤老树昏鸦”为什么不能换做“青藤大树乌鸦”? 思考 你眼中的“古道西风瘦马”? 这里“荒村死水古墓”不是与前文意境更和谐吗,为什么要写“小桥流水人家”。 思考: 修辞手法:反衬 抒情方式:以乐景衬哀情 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身处古道西风中的凄惨,更加悲伤。 写作技巧 萧瑟深秋 孤行苦旅 温馨田园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为何“断肠” 联读诗情 “断肠”探因:问君何事愁天涯? 资料链接:马致远年少时曾热衷于功名,曾担任过地方小官。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在初期执行着民族高压政策,不重用汉人。这使他未能实现满腔抱负而郁郁不得志。他几乎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困苦潦倒一生。 思考: 那么全文没有一个“秋”和“思”字,那作者把游子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自然景物中表达出来,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我们常说的—— 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 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比一比: 谁改写的最优美。 小结: 1.新文体——元曲及其特点“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2.作者马致远, 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马致远、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因成就较高,被后人称为“元曲四大家”。 3.抒情方式—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描写方式—动静结合;修辞手法—反衬 作业: 顺着这种断肠之痛,把心中的画面,用文字表达出来。 假如你是那个行走天涯的行人,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你此时所见之景,所发之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