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实录与反思.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实录与反思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9~90页。 教学过程与反思: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相关经验 (出示两幅天平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师:(指图1)这是一架平衡的天平,从图中你能看出1个苹果的质量和1个梨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1个苹果的质量是1个梨的2倍。 生:1个梨的质量是1个苹果的1/2。 师:根据两幅天平图,你能求出1个苹果和1个梨各重多少吗? 生:1个苹果重200克,1个梨重100克。 师:你是怎样推想的? 生:把图2左盘中的1个苹果换成2个梨,就成了4个梨重400克,可以求出1个梨重100克,再求出1个苹果重200克。 生:把图2左盘中的2个梨换成1个苹果,就是2个苹果重400克,1个苹果就重200克,再求出1个梨重100克。 (课件动态演示把1个苹果换成2个梨或者把2个梨换成1个苹果) 师:在解决刚才这个问题时,大家用到了“换”的方法,这是数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策略——替换。(板书)其实早在1700多年前有一个叫曹冲的小朋友,就用替换的策略演绎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你们听说过吗? (出示“曹冲称象”的图片) 师:曹冲是如何用替换的办法称出大象的质量的? 生:曹冲是用石头替换大象的。 【反思】导学的艺术在于唤醒。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类似的方法,只是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数学模型。所以在课的引入部分,从直观的天平图,到感性的数形结合,再到抽象的推理计算,并结合“曹冲称象”的典故,一下子就扣住学生心弦,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了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二、自主探索实践,研究替换策略 (图文呈现倒题,引导分析) 例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人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已知条件? (生答略) 师:怎么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大杯和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 生: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生: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 生:3个小杯可替换成1个大杯。 师:现在能直接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吗? 生:不能。 师:怎样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互相说) 师: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替换,在老师发给你的纸上画出示意图来,然后根据示意图,再列出算式解答。 (生画图、列式计算,然后同桌交流) 师:谁能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学生代表在投影仪上展示和介绍) 生:我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这样就有9个小杯。一共是720毫升,720÷9=80,可以算出一个小杯的容量是80毫升;80÷1/3=240,1个大杯的容量就是240毫升。 生:我是把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这样就有3个大杯,720÷3=240,可以先求出一个大杯的容量是240毫升;240×1/3=80,再求出1个小坪的容量是80毫升。 (师结合学生汇报,逐步形成板书) 【反思】如何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学生动态的思考?如何在动态的思考中感受替换的过程?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寻求策略,接着独立画图感悟思考,最后师生交流,教师用简洁明了的板书体现替换的策略。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师生在互动对话中建构数学模型。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9~90页。 教学过程与反思: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相关经验 (出示两幅天平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师:(指图1)这是一架平衡的天平,从图中你能看出1个苹果的质量和1个梨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1个苹果的质量是1个梨的2倍。 生:1个梨的质量是1个苹果的1/2。 师:根据两幅天平图,你能求出1个苹果和1个梨各重多少吗? 生:1个苹果重200克,1个梨重100克。 师:你是怎样推想的? 生:把图2左盘中的1个苹果换成2个梨,就成了4个梨重400克,可以求出1个梨重100克,再求出1个苹果重200克。 生:把图2左盘中的2个梨换成1个苹果,就是2个苹果重400克,1个苹果就重200克,再求出1个梨重100克。 (课件动态演示把1个苹果换成2个梨或者把2个梨换成1个苹果) 师:在解决刚才这个问题时,大家用到了“换”的方法,这是数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策略——替换。(板书)其实早在1700多年前有一个叫曹冲的小朋友,就用替换的策略演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