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提升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08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提升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实用类文本的命题特点。
2.培养规范化的阅读思维方式。
3.通过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来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命题特点
2007年是新课改实验区高考命题的第一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实用类文本的概念,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体现实用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使试题进一步贴近生活,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关注生活,是新课标实验区试卷的显著特色。往年高考对于实用类文本的考查不多,但代表高考命题方向的上海题从03年开始涉及到实用类文本。下面结合高考试题浅略谈谈实用类阅读文本的命题特点。
所选文章在文体上涉及人物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等,体式较多,这自然为命题提供了广阔的天地。07年课改实验区三套卷所选文体各不相同,广东卷《访钢琴演奏家傅聪》是一篇人物访谈,山东卷《梦碎雅典》是一则新闻,海南宁夏卷《叶圣陶在四川》则是一篇人物传记。而04年上海试题“关于报纸广告的调查”是一篇调查报告。
从07年高考试题看,实用类文体阅读侧重考查了以下几个方面:
⑴对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山东卷第19题“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需要考生能够掌握新闻的结构特点,明确各部分在新闻中的地位,才能够准确作答。广东卷第19题“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此题看似单纯地考查整合信息的能力,实际上需要考生掌握访谈文本的特征。访谈从形式上看由一问一答连环下去构成一篇文章,但其问答有互动的因素,并且依靠一问一答推动访谈的进行,每组问题一定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把握住访谈的内在思路,是解决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广东卷第20题“傅雷曾对傅聪说:‘做人,才做艺术家。’从全文看,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怎样做人?”海南宁夏卷第16题“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解答两题时,要找出作答区间,筛选有效信息,加以整合,分条表述作答。
⑶对写作技法的考查。山东卷第20题“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解答此题,需要明确全文的主旨中心,考虑此部分内容与主旨的关联之处和它对于表现主旨的作用。
⑷含蓄性语句的理解。山东卷第21题“怎样理解‘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需结合语境,理解此句话的意义和蘊含的感情。
⑸段落之中句子的内部层次。海南宁夏卷第17题“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此题属分析原因结果类题,把握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二、题型设置:
高考选用实用类文章,主要还是考查筛选、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换言之,仍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为此,阅读应注重下列四点:
1.理解文中的基本概念
实用类的文章,特别是科普文章总是要运用科学概念的。而文中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中的重要信息。因此高考往往要考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如高考题“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都是如此。
换个角度说,文章的基本概念都是用词语来表达的,因此,理解基本概念,又可以说成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即理解作为科学概念的重要词语。
在具体的文章中,基本概念的含意有时是用下定义的形式来集中表述的,如“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也有分散表述的,如《转基因作物》对“转基因作物”的阐释。如果是前者,理解基本概念就是对句子的理解;如果属后者,就需要有一个筛选、提取、整合的过程。
如: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
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这里所谓“重要句子”主要是从表达的内容上说的,是指突出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含义比较丰富,语言比较精练的句子,与文学作品理解重要句子不同的是,这里只考查对句子所表达内容的理解、分析,一般不涉及表达技巧。不过,过去侧重于对句子本身的理解,如:
根据文意,对肠脑中几乎能够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显示全部